《红楼梦》中的元宵盛景 烘托“盛”与“荣”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元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闹元宵起源于汉代。据说吕后病逝后,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平了吕氏之乱。自此,汉文帝每年元宵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汉以后,历朝都把元宵节做小长假,少则两三日,多则十日,人们纷纷出门,舞龙舞狮、猜谜赏月,华灯如昼,笙歌入耳。闹元宵的“闹”字显示出元宵节活泼热闹的民俗景象,也成为古代诗文小说中常见的图景。对日常生活着墨甚多的《红楼梦》中,更是三次描绘了元宵节,成为烘托小说中“盛”与“荣”的重要时间背景。
小说开篇,就是甄士隐元宵失子的故事。第一回中,甄士隐命人带英莲看社火花灯。社火与花灯是古代元宵节两种最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又称“耍灶火”,是北方风俗,人们扮演各种角色在街头表演,常见有舞龙舞狮、彩船高跷、扭秧歌等等,热闹非常。大街小巷挂满龙灯、宫灯、纱灯、龙凤灯、棱角灯、花蓝灯等等,一直到天明。而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成了甄家悲剧的开始,甄士隐痛失爱女,之后又逢家中大火,所谓“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从繁华热闹至极的元宵,到最后万事俱灭,由盛及衰,成为小说整体结构的缩影。
书中第二次出现元宵节是第十七到十八回元妃省亲。这个对贾家而言最辉煌的日子被放在元宵节中,双倍的富贵风流,缤纷的花灯明艳,把这一天的热闹和繁华推向高潮。透过元妃的眼睛,我们看到“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灯火通明的“玻璃世界”,奢华、精致、繁复、热烈,对这个久未曾回家的女孩子而言,仿佛踏入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提醒着她这可能是终身只有一次的团圆。
进而,元宵节作为具有结构意义的时间节点,作者利用了它“猜灯谜”的习俗,预示了人物的命运,使灯谜也带有了“谶语”的意味。猜灯谜始于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灯品”一条,称:“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后,元妃从宫中送出灯谜命大家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每一个灯谜都对应着一个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第三次出现元宵节,是第五十三到五十四回的元宵夜宴。这一段中,描绘了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的种种娱乐活动,有摆家宴、行酒令、看戏听书、放烟火等等,为后人展现了贵族家中“闹元宵”的风俗画卷。
吃元宵是在家里过元宵节的大事儿。周密《武林旧事》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放烟火则是一项奢侈的庆祝方式,到了明清时期,烟火技术逐渐成熟,逐渐成为节日的固定节目。《红楼梦》中的烟火是贡品,极精巧,有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家宴是庆祝的主场,而行酒令是其中重要的助兴方式。酒令是由来已久,是酒宴中定饮酒次序及多寡之游戏方法。《红楼梦》中所行酒令,有赋诗、拇战、击鼓传梅、射覆、猜拳等。第五十四回中,凤姐提议行“春喜上眉梢”令。“春喜上眉梢”利用“梅”和“眉”的谐音,将“传梅”雅称作“喜上眉梢”。一人击鼓,众人传花,鼓声乍止之时,花在谁人之手,此人即作表演。这种游戏至今流传。除此之外,更有看戏、说书、弹曲等等娱乐活动。
这两回元宵行乐图,是《红楼梦》中最为热闹繁华的正面描绘,而这个元宵,正是在贾府经济已经开始捉襟见肘的时候,浮华奢侈也难掩家中败相,透出由盛极衰的气象。这次参差不齐的团圆,也成为整个贾府最后的团圆,在此两个元宵节构成了“盛”与“荣”的闭环。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