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学生
——探寻北京师范大学几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返校心路
1月上旬,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征兵准备工作的通知》,部署新年度征兵准备工作。随着征兵工作的展开,又一批大学生将怀揣梦想投入迷彩军营。
从学生到士兵,这是一场“壮丽的迁徙”。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士兵的征集比例首次达到了80%。去年的征兵数据显示,截至当年8月下旬,全国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总人数达到了107.8万。
当一批大学生从校园走进军营的同时,也有一批退役大学生士兵从军营返回校园继续就读。只是,相比从学生到士兵的那场迁徙,这场从士兵到学生的转身并未引发关注。
然而,当我们以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待大学生参军现象时,就会发现这段“返校之路”其实不容忽视。因为,大学生士兵退役后,他们从军营重返校园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另一批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军营的心态。
重返校园:身份转换,痛意袭来
由于读本科时报名参军未能成行,2015年,方斌才以24岁的“高龄”如愿入伍,那时他刚刚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
方斌在火箭军某旅服役,导弹阵地上常年的烈日、风沙和奔跑,让他变得黝黑而精干。如今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他却显得有些不适应。与校园里很多人一身休闲装的打扮不同,方斌的衬衣下摆始终一本正经地扎进裤子内。对此,他笑了笑解释:在部队习惯了,不扎进来总觉得不舒服。
他丝毫不掩饰自己返校之初的不习惯。从士兵到学生,身份的转换,让他在曾经熟悉的校园竟感到了些许痛感。走在路上,他总嫌女生的“莲步轻移”太慢,宿舍里有染发的同学,他也看着别扭。因为入伍两年,曾经的同学变成了师兄师姐,新的室友又比自己年龄小,让他觉得和谁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宿舍好几个人,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有时候一天都见不着一面。”方斌说,他曾厌倦部队大量的集体活动,但现在猛然重获“自由”,才发现没有目的的自由更令人感到孤单。
入伍那年,方斌还不知共享单车为何物。短短两年后,从大山之中重返繁华的北京街头,人行道上五颜六色、横七竖八的共享单车已多得令人“眼晕”。尽管看过相关的新闻报道,但第一次看到别人用手机“嘀”的打开车锁,潇洒骑行远去,方斌还是有点“退伍即落伍”的错觉。
其实,相比这些,学业问题才是横亘在他眼前的最大困难。由于退伍季正值开学季,回到学校办理完多道手续时,部分课程已经开讲,他却还没选上课。他发现,单是“上课签到”就差点让人透不过气,更别说重拾已放下两年的书本。
开学几天后,一起退伍的一个战友来找方斌。当战友推门而入直接坐到他身边时,一种熟悉的氛围令他眼眶发热。当晚,在校园门口的一家小店里,几瓶啤酒又重新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那座营盘。
回望军旅:不否认“镀金”,但也有“真爱”
2015年秋,19岁的心理学院大二学生孙国柱参军入伍。返校之后,聊起当初的入伍动机,他答得实在:除了从军梦想,退役后优厚的政策也很有诱惑力。
此话不假。去年,北京市本科生入伍能享受的经济补助和部队津贴标准已涨至21.4万元。2016年,北京市为1000多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了2000多个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定向岗位,为420多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办理了户口留京。
孙国柱最终选择了退伍。尽管他在单位做展板、写新闻、排练节目,干得风生水起,一直觉得军营生活“很带感”。
服役期间,听完关于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的通知,他一度萌生军官梦。但内心一番纠结过后,他对去留问题的认识反而更清晰:留队意味着考研加分、定向安排工作、落户等优待都无法兑现,“人生的路还有很多,理应有更多的选择”。
孙国柱的选择,也几乎是重点大学在读的大学生士兵们的共识。在他那些仍然坚守在部队的战友看来,这些大学生当兵两年更像是在“镀金”。对此,孙国柱认为:退伍之后,确实镀了金,但应征入伍,也确有对军旅的热爱。
退伍女兵杨媛婷则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这种热爱还体现于——在短暂的两年服役期里积极地作为。
杨媛婷曾服役于火箭军某部。在这支部队,义务兵从入伍到走上战位,往往要八九个月的时间。换句话说,上岗执勤的时间只有1年左右。“改变不了时间的长度,但能改变宽度。”新兵下连后,杨媛婷成了本单位第一个独立值班的列兵,而后她又用1个月时间便胜任了常人3个月才能搞明白的工作。
在她看来,大学生参军报国,不应在时间长短上论英雄。大学生“镀金式”参军某种程度上说确实不利于部队保留人才,但“板子”也不应打在大学生士兵趋利避害的选择本身上,多方研究出台政策引导解决才是关键。
展望未来:当过兵的,就是干啥像啥
今天已是学校专职辅导员的陈乐,对自己当初的退伍返校之路记忆深刻。
“刚退伍回来,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期待关注和赞许。”他先后参加过几个经验交流会,刚开始,还能收到一些鲜花和掌声,可热乎劲很快就过去了。他发现,在大学校园,学生们关注的更多是出国、考研、找工作等现实问题,“没有人会关注一个黑瘦的小伙子讲叠被子的故事”。
复学后,由于已两年没与书本打交道,陈乐的学业落下了很多。上课有些听不懂、作业交不上、小组讨论当陪衬……他觉得,同学和老师看他的眼神渐渐也变了。
他直言,要不是有当兵的经历,自己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了。经历过东北冰雪哨位上的寒风,他懂得了课堂读书的机会有多么不易。当别人沉溺于手机游戏时,他始终抓紧时间学习,迎头赶上,两年后,他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5年,陈乐硕士毕业后,先后到多个单位实习。由于在部队养成了很好的服从意识和执行精神,他完成了一个个棘手任务,赢得了领导、老师的赞誉。毕业当年,他顶着压力报考专职辅导员岗位,最终顺利留校工作。
“当过兵的优势,就是干啥像啥。”北京师范大学武装部辅导员李晓雪认为,退伍大学生士兵返校后,面临身份转换,必然会有不适应。但有了军旅的淬炼,他们往往具备普通大学生所不具备的成熟、坚毅和责任感。
李晓雪曾对退伍大学生士兵返校情况做过跟踪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在返校3个月内便能跟上学业,74%的人参与科研学术、社团活动,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80%以上的人获过各种奖励。
对于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的未来,陈乐充满乐观。他认为,军人也是社会的一员,积极的人就会有积极的人生,而军旅经历,正是造就积极人生的关键。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