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神“补钙” 用实践“壮骨”
——西南石油大学助学生创新创业练好内功
近三年,西南石油大学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学生达2500余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90余项;2018年学校位列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32位,以1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先进集体奖”;学生累计创办企业超过100家,融资超过1.07亿元,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个人典型。
通过日前的采访,记者发现,该校创新创业成果捷报频传,源于学校为创新创业“补钙”“强筋”“壮骨”,为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提供了强劲动力。
补钙:精心打造“思创融合”新名片
“中国的研发不行,你们提供的设备只能按斤卖。”六年前在美国一场石油展上,已是一家石油机械公司负责人的田雅琼在推销公司产品时,被美国客户生硬拒绝。那一刻,田雅琼决定回到母校西南石油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几十年来卡住无数中国油气井“脖子”的深井探测技术,要为国家争口气。
“深井探测被国外垄断,想要探井就只能花大价钱找国外公司提供测井服务。”田雅琼回国之后,开始攻读矿场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成功研发了快速测井平台技术,打破了这项技术的国外垄断。
就在田雅琼挑战中国测井仪器研发的“无人区”时,工程管理专业2015级学生周之圆则把目光投向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州金阳县。金阳县盛产青花椒,但市场销路一直打不开,周之圆与同学们深入当地调研,最终形成“金阳青花椒综合利用”的项目方案,并与一家企业签约,极大地帮助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她也获评四川省“蓉漂大使”荣誉称号。
在西南石油大学,像田雅琼、周之圆这样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又为国争光的优秀学子还有很多。
西南石油大学每年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打造全校最大的思政课堂。由校领导牵头,西南石油大学成立了由双创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到革命老区、到贫困地区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用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正文表示,长期以来,学校精心打造“思创融合”新名片,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强筋:注重对学生技术创新的培育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邢云亮的参赛项目《科宜高分子——世界热固树脂领跑者》获得金奖。
“比赛能获奖,与我在学校接受了九年扎实的专业教育密不可分。”从本科到博士,邢云亮主攻的一直是苯并噁嗪。这是一种全新的热固树脂,在电子、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尖端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三那年,老师对邢云亮说,当时国内所有复合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邢云亮敏锐地意识到苯并噁嗪的重大价值,并专心从本科读到了博士。到目前,邢云亮已经创立公司,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苯并噁嗪技术样本大数据体系,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打破国内同性能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西南石油大学,利用专业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不断涌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以技术为笔,产品为墨,勾勒祖国的碧水蓝天。”石工院博士石晛在导师王平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研发出国际首创的活性氧污水处理剂,该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领先世界水平大约5年。
王平全说,学校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非常注重科技创新方向的引导,把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大学生创新创业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创新技术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大学生创业者技术创新的培育。”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张磊介绍说,学校实施“强筋”工程,把工科类专业的实践环节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形成了“课程实验不断点、四年实践不断线、课内课外相促进、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壮骨:为学生搭建与市场交流的平台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四川省第一所高校成立知识产权的专门机构,为该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服务。
西南石油大学调研发现,由于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大学生有很好的技术,但受社会资源、实践经验、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很好的创业项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路坎坷,甚至有些还没有出校门就胎死腹中了。
创新创业必须要面向市场才有未来。打通大学生创新创业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大学生创业者未来的路走得更平稳、更具有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南石油大学的做法就是搭建平台,让大学生创业者们在走出校园之前“壮骨”,练好自己的内功。
近年来,学校与成都市共建占地74.6亩、总投资17.47亿元的环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园,与新都区共建“新都区创新创业学院”、合作建设“蜂云谷”创新创业中心,牵头与中石油等23家企业、行业高校成立“全国石油高校校企融合创新创业联盟”,与宏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18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0余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这些平台,不仅能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还能让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者能近距离观察企业的运作,了解市场的规则,接受市场的锤炼和熏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张磊说。
除了让学生走出去之外,学校还根据不同的行业门类,把技术专家、企业家请进来,为各高校创业团队进行培训指导。
无论多忙,材料化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赵梓俨都要参加学校每个月举办的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的活动。他说:“在这里能与知名企业的大咖们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的接触,能从他们的创业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自己走弯路。”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