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林为攀:关于年轻的漂流
《万物春生》作者林为攀(中) 高凯 摄
关于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关于当代青年作家的漂泊,关于故土与新生,青年作家林为攀在《万物春生》中给出鲜活而富有价值的描摹。
《万物春生》系“90后”青年作家林为攀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福建偏远村庄关于倪家三代人的家族故事,全书以一个傻子“我”的内心视角描绘了当下一个偏远村庄的现状。“我”是倪氏家族的独孙,常常陷入幻想,像一只好奇的鱼,经常被外界丢过来的诱饵勾引过去,捕鱼、抓鸟、放牛、赴墟。纯天然形态的生活中,时间与空间都是模糊存在的,只有动物、植物与人是实在的。
在日前的朗读分享会上,谈到自己的写作初衷,林为攀坦言童年记忆一直在梦中浮现,写作《万物春生》原是想对童年作一次告别,也是抒发内心郁结的一个通道。福建是一个多山的地区,放牛、种田、割稻子占据了林为攀关于童年记忆的大部分,他想通过写作淡忘那段记忆,却不曾想写完后对家乡更加怀念。
作者在《万物春生》中以第一人称回顾视角,用不谙世事的“我”的眼光来观看生活,把社会生活内容淡化再淡化,把亲人间的情感与生存细节进行生物自然形态式地讲述,用返璞归真式的文艺形态,展现出“瑰丽的想象力”。
“置身‘世’外和置身‘世’内其实是两个意思,你以为脱离家乡就同家乡置身‘世’外,但其实你的记忆都有家乡的烙印。写完以后,它以书的形式留存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它就会想到那段不可抹去的记忆。”林为攀说。
谈到童年和故乡记忆,同为写作者的作家宋阿曼表示,“以后不论我们在哪里成长或者在哪里定居,童年时期最早的那种滋养或者底色会永远跟随自己,包括我现在写作,可能那种思维和想象力的塑造,还有创造出来的场景,这种搭建很多都是童年的所见所闻和童年的想象力给予的。”
“虽然现在可能是文学没落的时代,但是没有文学,也没有我现在的一切。”林为攀是典型的“北漂青年”,他坦言自己刚来到北京时,因为没有大学学历,找不到好工作,只要是文字性的工作都做,他感慨“那时候真是暗无天日”。大一退学后开始陆续投稿,曾在短时间尝试投稿了二百多个邮箱,却鲜有问津。2018年,《万物春生》的出版像是划破寂静夜空的一道光,给他带去了文学的希望。
而作为这本书的伯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郑筱诗谈到《万物春生》时表示这本书给了她很多新鲜的阅读体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展多年以后,一个南方的乡村,依然那么多落寞,依然充斥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贫穷。也许不那么光彩,但足够真实,足够动人。这体现出一位青年作家的使命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