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慢就业”不能变为“懒就业”

作者:记者龚亮 通讯员崔梅宁 发布时间:2020-09-20 09:24:32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聚焦·“慢就业”现象】

  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2020年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虽然只是很小众的一种选择,但近年来舆论场上的热议,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怎样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疫情之下“慢就业”现象越发凸显的背后折射出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1.“放慢步伐,只为更坚定前行”

  很多人认为,毕业后赶紧找个工作是人生正道。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偏偏选择背道而驰。湖南某理工科大学毕业的何伟(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何伟大学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的时候曾去一家火电厂实习。这段实习时光,他确定了自己不喜欢做本专业的工作,但对未来想走的路没有完全想好。他不愿意盲目地找一份在电厂的工作消磨自己的热情和时间。于是,他选择了在“慢就业”中寻找方向。

  从小热爱看书、喜欢清静的何伟萌生了去学校当老师的念头。他一边准备着考取教师资格证,一边去所在城市的教育培训机构做兼职,增加对教师职业和对自我的认知。通过一年的准备,今年他成功被当地一所中学录取,成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师。

  墨尔本大学管理会计专业研究生李容辰代表了部分认同“慢就业”的年轻人。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90后、95后选择“慢就业”,体现了这个群体对选择自我发展方向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更加审慎的态度。

  “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工作,没有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很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身边不少人对自己曾经选择的专业感到后悔。合理的‘慢就业’是对自己负责。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赛道”,付出的努力才更有意义。”李容辰说。

  相比国内,“慢就业”现象在西方很多国家并不显得另类。在高中毕业大学前、大学在读期间、大学毕业后,甚至在刚工作不久的一段时间里,都有年轻人暂缓下一步的学业或者工作,花半年或一年时间,参加实习、做志愿者或游学等。这段时间被他们称为“间隔年”(gapyear)。

  “间隔年”之后返回学校或者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能对选择的专业或工作更加有自信,态度更加积极。有国外研究表明,那些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普遍比没有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要好。

  “‘慢就业’现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他们对好工作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并愿意为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承受压力、付出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慢’下来,只为更坚定地前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星辰说,“但是,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慢就业’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2.“慢”不是目的,关键要有意义

  “慢就业”是一个中性词。对于合理的“慢”,社会应当更加理解和包容,但对毕业生而言,“慢”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慢”而“慢”。无论快与慢,年轻人尽快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才是关键。

  虽然2021年才毕业,李容辰现在已经开始忙着投简历找工作了。对于他这样决定毕业后回国工作的留学生,要考虑国内很多企业“只招收应届毕业生”的硬性要求。“而且我在本科期间对研究生专业和工作的规划都比较清晰,也就没有‘慢就业’的必要了。”李容辰告诉记者。

  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外交学专业的于小文(化名)坦言,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无奈之举。有些同学当年选择专业就是“父母之言”,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毕业后不想从事相关工作;有些同学选择的专业跟市场需求不匹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些同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败下阵来,被迫选择“慢就业”。今年,当毕业遇上疫情,加入“慢就业族”的毕业生可能会更多。

  如果不得已而选择“慢就业”,该如何“慢”出意义?“‘慢就业’的时间因人而异,最好不要超过一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因为学习或工作压力的消失就漫无目的,演变成了度假,更不能成为浑浑噩噩的‘啃老族’。应该牢记,这段时间是个‘探路’的过程,要作出严肃、慎重的决定。”李容辰说。

  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对于“慢就业”的学生,公司看重的是这段时间他到底做了什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会让人怀疑该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慢”下来,是为了让自己步伐更坚定、更有竞争力。合情合理的“慢”,才能让人信服。

  3.学校和社会需要“快思考”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是他们的心愿。“慢就业”的目的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慢就业”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青年择业观的改变,也反映出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校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充分认知自我;对于就业方向不明朗的专业,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企事业单位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实习交流、了解行业的机会;家长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青年学子们真切的愿望。

  毕业求职,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全国上下、各地各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慢就业’鞭策社会各界进行‘快思考’。”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方卫兵说,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除了学生自身努力,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助力。

  方卫兵表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同时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特别要关注“慢就业”毕业生,了解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社会要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家长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开启职业生涯。

  (本报记者龚亮本报通讯员崔梅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