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青年心
人类的希望在青年。这希望的存在,不仅在从前,也在现在,更在将来。
因为青年人思想渐趋成熟却不芜杂,较少受世俗影响与感染故做起事来心无旁勇往直前,精力充沛血气方刚且富有战斗精神,敢想敢做充满理想而富有开拓勇气。
毛泽东毕生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充满无比信任与希望,时时刻刻都不忘鼓励青年树立坚定而远大的理想,努力 干事创业,力争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便是青年们学习的榜样。儿时蛰居韶山的毛泽东,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像他后来的许多战友们那样自小就见多识广。及至到了初懂世事之年,一旦走出韶山冲,触碰到外面广阔的世界,身上潜在的智慧与才华便瞬间迸射出夺目的光彩。他激情洋溢,对社会人生充满好奇,充满探索,充满憧憬。当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时,他才知道世界竟然那样广大,韶山乃至长沙原来那么微小。他探索的目光逐步拓展开来,由中国而至世界,由过去而至眼前,由眼前而至未来。探索之中,他蓦然发现,自己身处的国家竟是那样贫弱,那样卑微,那样饱受列强欺凌。如果说,少年毛泽东写下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彰显了他骨子里天生的虎气与霸气的话,那么他决定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那首绝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便是他由一个懵懂山区少年嬗变为有志青年的明显转折点。
走出韶山冲以后,毛泽东便志在天下,四海为家。他立志要读奇书、立奇志、做奇男儿。他整日不暇玩乐,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如痴如醉。读书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受教益。他的思想越来越深邃而敏捷,行为越来越切近生活实际。在知识的润泽之中,鸿鹄之志激荡于胸;在行为实践里,奋斗目标渐次明确。他已经超越自我,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升华到了与国家为民族乃至全人类密切相连的至高境界了。
毛泽东是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热血沸腾的有志青年,他自然而然结识了一批和他一样有着共同理想与抱负的有为青年。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哪一代杰出青年人的横空出世,是否是冥冥之中苍天对百年之中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大中华的特殊眷顾?正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在濒临险境之时重新燃起了复兴的希望,并最终在他们的奋斗之下初步实现了复兴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和他同时期的有志青年们也是很幸运的。他们胸怀的理想与抱负,不仅有彼此间携来的百侣相伴,更有前路途上年长于他们的李大钊、陈独秀等导师们及时而正确的引领。
在那个亟需英雄也确实诞生了无数英雄的伟大时代,毛泽东英姿勃发,活力满满,东西奔波,振臂呐喊。在家乡长沙,他是革命运动的领袖;在古都北京,他是伸张正义的先锋,更是一切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秉青年之气,践青年之行,彰青年之志,收青年之效。不管是湖南的驱张运动,还是肇始于北京的五四运动,毛泽东都是大有作为的急先锋,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风起云涌的爱国革命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毛泽东的作为,正应了他自己所写的著名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全面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很快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那时的作为,产生的影响,做出的成就,很自然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党组织规定,所有共产党员均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的毛泽东,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投身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阵营之中。在国民党一大上,毛泽东因在大会讨论阶段发表的见解新颖独到深邃而引起孙中山先生注意,随后便在新组成的国民党中央执委选举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职位远高于彼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孙中山先生十分看好毛泽东,对这个来自湖南的青年情有独钟,多予嘉勉和肯定。孙中山的信任与鼓励,给青年毛泽东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直到晚年,毛泽东在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依然念兹在兹地大发感慨:年轻人是需要多加信任与鼓励的。
对青年,毛泽东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倍加关心,倍加帮助,倍加鼓励,充满期待。
纵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青年在他心目中是占位极高极重的。然而,他虽然对青年人充满希望与期待,但一刻也不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他希望所有的青年人在中国革命的任何时期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要敢作为善作为,时刻联系群众,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工农大众中的一员。
他时时刻刻都对青年充满着极大希望与期待。1957年访苏期间,他会见了中国留苏学生,并对他们发表了至今人们仍耳熟能详的生动讲话。毛泽东说: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他还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青年人热情高涨,精力充沛,敢想敢做,未来可期。毛泽东的讲话,极大激励了这批留苏学生,他们在苏联时刻苦学习,提高本领。后来回国以后,个个身手不凡,积极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上,担负了国家建设的重要责任,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他更多的是鼓励青年要勤学习,勤实践,要艰苦奋斗,要吃苦耐劳,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为革命事业多做贡献。
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毛泽东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青年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恳切地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其他的当然也要有,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等等,但据我看来,‘永久奋斗’才是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
1938年3月3日,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时,毛泽东殷切地希望大家:“同学们毕业后,要更努力地工作。一方面不要偷懒,这个机会主义的倾向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积极工作,艰苦奋斗。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对急性病,那种一天就要胜利的心理也要铲除。”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毛泽东对青年的要求依然丝毫不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警卫战士,毛泽东从来都要求他们工作之余不忘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亲自给大家制定学习纪律,提出学习要求,有时候还亲自给大家授课,检查大家学习的效果。凡是在每周向身边工作过的人,许多早先几乎目不识丁,可几年过后一个个大有长进,不仅能读书看报,还能给家里写信。
毛泽东时刻希望青年们不仅要学习好工作好更要身体好。他有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实事的确如此。一个革命者要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即便革命热情再高涨,本领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
毛泽东自己年轻时就十分注意锻炼身体,他一旦抱定献身国家民族的志向之后,就刻意锻炼身体,增加体能。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一遇节假日星期天,只要有空间南回归线时间,他都要约同学一起爬山、游泳、晒日光浴、淋雨浴、徒步到乡村进行社会考察等。凡是力所能及的锻炼方式,毛泽东都会积极尝试,从不懈怠。
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毛泽东依然热切地对与会青年们说:“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
身体好是学习好工作好的前提,只有身体好了,后面两条才可以付诸实施。毛泽东的任何讲话,总是那样通俗易懂,从来不夹杂深奥的理论和难解的概念,让人一听就引起共鸣。
毛泽东时刻都在谆谆告诫青年必须同劳动群众密切联系,打成一片,甘苦与共,心心相印。
就中国绵延下来的几千年传统习惯里,知识分子总是自视其高,脱离人民,高高在上,把自己定位为所谓的贵族阶层。这是毛泽东革命伊始就下决心要彻底改造的。既然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那就应该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了,人民才能亲近我们,信任我们,和我们一起搞革命搞建设。
1939年5月4日,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五四运动》。他在讲演中对延安革命青年们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
毛泽东判定青年革命、不革命、假革命的标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就是这样条件刚性没有余地。他不仅要求其他革命青年如此,对自己的子女更是如此。抗战胜利后,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一到延安,毛泽东就对儿子说:你在国外的大学毕业了,而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毕业,你要从这所大学毕业后才能参加工作。随后,就把岸英送到延安一个著名劳模身边,让他跟着劳模边劳动边学习。岸英谨遵父命,果然二话没说就躬身实践了,并且踏踏实实,一心一意,绝无半点懈怠与敷衍。
要知道,毛岸英可不是一般人。他毕业于苏联著名军事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担任过苏军坦克连指导员,曾在卫国战争中和苏军战友们一起直打到德国首都柏林,立下过赫赫战功,受到过斯大林接见。尽管儿子如此优秀,毛泽东也没有让他放弃向民众学习实践的机会。
革命青年尤其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身上多少都沾染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习气,骨子里或多或少残留着贵族阶层的优越感,如不对他们进行学习改造,那是很难真正与工农大众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一点,又是中国革命很关键的问题,如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对革命事业的损害将是巨大的。毛泽东时刻不忘告诫真正有志于革命的青年,要保持斗争的意志,战斗的勇气,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是须臾也离不开年轻人的,他们是主力军,是革命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一个革命的青年,必须要具备斗争、战斗和牺牲精神。诚如毛泽东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既然革命是暴烈行动,那任何革命者就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斗、不怕牺牲。
作为青年革命者,一旦投身到革命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去,就势必要抱定“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奋斗与牺牲精神。如果瞻前顾后,见异思迁,患得患失,心慈手软,那是绝对不行的。这样的人绝不是真正的革命者,绝对适应不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于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就多达两千五百多万人之多。正如毛泽东所言: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毛主席一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亲人前后有七位,贺龙家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亲人有四十多位,徐海东家族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亲人竟多达七十多位。革命的成功凝聚的是无数先驱们的生命和献血,它是悲壮的,残酷的,也是伟大的,壮烈的,令人心疼的。
作为革命的青年,随时都要做好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准备。
毛泽东希望青年们是永远革命的,不懈奋斗的,不达胜利目的决不罢休的。革命是一项长久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这样比喻: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革命之路。在这个路途上,任何阶段性的胜利都是一幕长剧里的一个小小序曲,都是万里长征走完的其中一步。毛泽东生动形象的比喻,意味深长,对由于革命一时取得的胜利就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人,不啻是一记震耳的警钟。毛泽东告诉一切真正的革命者,前路漫漫,征途险恶,什么困难都可能出现,什么危机都可能发生,如果不保持警惕,放松了斗志,革命前期取得的胜利很可能就会得而复失。青年肩负着革命的现在和未来,身上蕴含的劲儿决不能泄,理想信念决不能淡漠,奋斗精神决不能丧失,牺牲精神决不能飞散。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一直在想方设法给全党鼓劲、加油、敲响警钟、砥砺斗志,时刻都在担心大家革命意志的淡化淡漠乃至消失。
他晚年的种种努力,无不把青年放在首位,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大革命运动中,他年事已高,身心疲惫,可他从不懈怠,时刻都以高昂的斗志,最大的努力,去鼓舞年轻人、激励年轻人把老一辈革命家们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有时候,他接见青年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站就是一天。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多劳累点没什么,我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我,以后的岁月里能记起这一天,从而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继续我们伟大的事业。
那一刻,毛泽东一定又想起了当年他见到孙中山时所受到的鼓舞,想到了他身后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他既忧心忡忡,又信心满满。他担心自己忧虑的事情会发生,又坚信自己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毛泽东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艰辛付出和殷切希望,而今已见成效。尽管那一代青年人,如今都慢慢步入老境,可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犹在,他们的奋斗精神犹在,他们的理想信念犹在,他们的传承努力一点也没有松懈。
可以说,毛泽东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战斗一生。他是革命志士的领袖、是人民大众的领袖、更是革命青年永久的精神灯塔。他是国家民家族终极希望的最有力也是最终依托,他是人类走向和平幸福与公平的最大希望。
因此,我要说:毛泽东思想永存!青年们的奋斗精神永存!
2021.12.1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