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她带领12位小姐妹日夜战斗在千里淮堤上……

作者:共青团中央 发布时间:2022-05-09 09:39:01 来源:共青团中央 字体:   |    |  

 


    提起金秀兰这个名字,如今很多青年可能觉得陌生。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建设时期,一批和金秀兰一样的热血青年,投身到祖国的火热建设之中,用自己的青春践行着团员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优秀共青团员金秀兰,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治理淮河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面对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家乡,她带领12位小姐妹响应党的号召,日夜战斗在千里淮堤上。金秀兰以志愿军精神为信条,不畏洪流与严寒,在凶险恶劣的条件下以饱满的劳动热情提前完成了治淮任务。

  带领12位小姐妹

  日夜战斗在千里淮堤上

  淮河是古“四渎”之一,本是“商业重要之区”,但自南宋后,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淮河水灾日益严重,致使淮河流域成为“洪泽之区”,周遭人民常在“灾难中过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淮河水灾,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展了根治淮河运动。

  那是1950年冬,一场治理淮河的大规模战斗打响了。

  受到团中央表彰的治淮特等模范、青年团员金秀兰(左一)在治淮工地劳动

  家住泗县农村、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团员金秀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12位小姐妹奔赴新濉河工地。

  经过金秀兰的动员,民工们个个精神百倍。在刺骨的寒风下,大家开始工作了。寒风呼啸,凛冽逼人。表面土层冻得像石板块,用锹很难挖,就用洋镐刨铁棍撬,冻土块用筐抬,百米之外倒土,空筐回来带小跑,一天干下来,腰酸背痛。

  推进工作有巨大的困难,但是这些并没有把金秀兰吓倒。她想到志愿军战斗英雄郭忠田对她讲的话,想到自己在信上写给毛主席的保证,信心就加强了。

  第二期治淮工程开始了,金秀兰号召了邻近几个村的四十多位民工,组成民工分队,进入淮河峰山切岭工程。老龙潭地段五十公尺宽,要把五公尺深的稀淤、流沙挖上去。金秀兰带领民工分队,积极动脑筋,在挑土抬土的筐里加旧席片,使稀淤、流沙不漏在路上。可是越往下挖,稀淤、流沙越多,挑土的人无法行走,稍一迈步就隐到膝盖深。怎么办?

  在金秀兰不断鼓励下,谁也没有向困难低头,大家从屡次失败中找经验,再研究改进办法。

  治淮青年队伍

  终于,办法想出来了。大家在稀淤、流沙上面铺上厚厚的芦苇草排,草排有浮力,不滑不陷,抬土的人可以大胆在上面走,这样每人每天的劳动效率从0.3立方米提高到0.5立方米。

  但是大家还不满意。为了争取更大的进展,金秀兰又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改进工具、合理地调配劳动力。金秀兰组织大家按照身体强弱分队,实行双接力抬土法。这样一来,平均每人每天做到1立方米。接着,金秀兰分队向全体治淮民工发出挑战竞赛,许多民工队纷纷应战。因为广大民工政治觉悟和劳动热情不断提高,治淮任务提前完成了。

  在整个治淮过程中,金秀兰带头下水捞泥,脚后跟冻疮流脓血,她也咬着牙干下去。她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谁说女子不如男!”

  “治淮女杰”

  参加中国青年群英会

  1951年6月,经治淮团委推荐,团中央确定金秀兰于8月初去德国柏林参加世界第三届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会。在这次有各国青年代表参加的大会上,她开阔了眼界,深深感到新中国的伟大,治淮工程的伟大,以及作为共青团员的无上光荣。

  1952年春,苏联《真理报》记者魏高索夫到治淮工地对金秀兰进行跟踪采访,又一次在国外媒体展现了金秀兰战斗的青春。她被称为“治淮女杰”,不怕苦、不怕累,改造生产工具,创新科学劳动方法,两次被评为全国特等治淮劳动模范,1955年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连环画《治淮模范金秀兰》

  就在2007年4月下旬,金秀兰做梦也没想到,突然接到团中央通知,要她赶赴北京参加中国青年群英会。参加这次群英会的代表共226名,其中包括35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的青年英模代表。

  治理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参加治淮工程的300万民工中,有40%是青年。其中青年团员占多数,其团员数是沿淮地区团员总数的40%。团员和青年是治淮工程中的有生力量和突击队。

  党和人民始终记得这位优秀的共青团员、“治淮女杰”。如今,我们重新诉说金秀兰的故事,是重提她身上所展现出的强烈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愿青年们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一曲壮美的诗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