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渔村》观后感
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桑地亚哥和小男孩吃着破烂罐头过活,原因是渔民单打独斗,靠天吃饭,假如长期没打到鱼,就没有收入维持饭碗。这天,桑地亚哥第85次准备捉到鱼,出海了,捉到一条大鱼,但是他终于因单打独斗没有帮手和食物不充足,不敌途中来抢食的鲨鱼,只拖回一副骨架。在故事《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回到家躺在床上忘却残酷的现实,但我们偏要直面,接下来这位渔民要面对什么呢?食物短缺,没有力气再出海,即将饿死。
短短几十年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大鱼岛的一个小渔村,村庄建在山海之间,房屋一栋一栋整整齐齐排布,村庄养老院、操场、医院、工厂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属于渔民们的。只见出海时,渔民一艘一艘船列阵前行,大家按照统一的目的地前行。归来时,岸上早已有人接应,打渔的工人只需要把船拖上岸,接下来的运输和贩卖都有另外分工的人来做。集体出海,集体归来,集体贩卖,仿佛桑地亚哥遇到的一切困难,比如出海打不到鱼、打到大鱼却带不回来等等,在这个集体面前都不是困难了。我国渔民和古巴渔民的素质相差不大,仅仅是因为被组织起来,渔民这个集体就有了移山填海之能,敢于挑战一切困难,有能量把生活建设得日益美好。
单靠桑地亚哥的吃苦和乐观精神是不行的,哪怕抓到大鱼了,隔天没抓到又该怎么办?其他渔民没抓到该怎么办?渔民们需要自发地组织起来,渔民自己当家作主,那么桑地亚哥类渔民的苦难才能停止,渔民才能具备愚公移山的巨大能量。
看这部《愚公移山》纪录片之《渔村》,实在心向往之,我情愿在这个地方当一辈子渔民,我相信日子能过好。很多村子里的百姓都提到了“新社会”,这个词语现在不常见到了,我们现在也已经不是那个时期。感谢这部纪录片,留下了历史的证据,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社会上分工合理,工作平等,人们干活有尊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态上也活的很轻松,食物也吃的健康,都是头发乌黑身体扎实的。社会上失业率没有,人手还不够用呢,不会有力没处使,也不会有老板拼命让你干活而不让你休息,工作很有干劲,妇女同志们也可以参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岗位,这种平等民主的工作环境我太羡慕了,因为我经历了受压迫的收不到工资的工作,当看到纪录片中人们笑逐颜开地在海滩上跑动工作的画面,我也情不自禁的想要一起参加进去。
工作收入差不多,人人平等,革委会主任收入比普通渔民还低,却能养活四个孩子,医生的收入也和看病不挂钩,与渔民持平,渔民们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消除了收入差距问题,原来渔民也有内卷。各行各业在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自己上报公分,奇怪,那时候怎么允许自己上报,不把老百姓当破皮无赖呢?怎么现在说要实行免费医疗,就说老百姓是泼皮赖在医院。
女权问题,放眼世界,风景这边独好,外国的女性还在争取堕胎权,但在我们这早已不是个问题了,女性有充分的自由。提倡计划生育,也是国家为了妇女的健康着想,但是当时社会太好了,人们不禁想要多生娃儿。以后的社会压根没必要计划生育,因为压迫太深人们自然不愿生,看欧美日韩。
渔民开会,是一次很好的民主决策现场,没有排斥开渔民几个领头的开会,因为渔民也是主人,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决策。少数人担心安全问题不愿意出行,但是大多数人有勇气排除困难,于是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出海了。我想这次出海一定是胜利的,因为大家已经战胜过很多类似的苦难了,最关键的是大家团结一心。
影片结尾,导演采访了船长。船长表示妇女参加男性工作的老思想没那么容易去除,文革以后稍微去除了一点,但是没那么快。至于毛主席所说的文化大革命以后还要多次进行的问题,船长表示想不明白未来的斗争,但是觉得应该还有。
真是一部好纪录片,假如拍摄技术再先进些该多好,假如渔民所拥有的真正人的幸福再长久些该多好,假如那个时候的道路再继续走下去该多好……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