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家长砸重金的海外游学收获几何?

作者:熊丙奇 发布时间:2017-08-17 08:59:02 来源:新华网思客 字体:   |    |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每到假期,游学乱象都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可是,来年问题依旧。如何治理游学乱象?有人呼吁加强监管,但在笔者看来,监管只是规范游学市场的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参加游学的学生和家长应该理性选择。

  被炒作成“刚需”的游学

  经过多年有关机构的热炒,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甚至有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去游学,对不起孩子,也丢面子。而当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时,游学自然十分火爆,而与火爆对应的,必定是乱象。试想,当有那么大的游学需求时,很多机构都想分一杯羹,于是进入游学市场的机构鱼龙混杂,有旅游公司,有培训机构,还有学校自己组织,而不同机构的监管部门不同,游学也就游走在灰色地带。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按游学的要求,安排游学内容,包括到学校上课,感受校园生活,哪有那么多外国学校会接待?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很多游学“游”而不“学”,还有的游学只是到校园里到此一游。由于很多国外名校,校园是完全开放的,完成这样的游学比到清华大学参观容易多了。

  而针对这种游学乱象,舆论颇为着急,可家长似乎并不那么急,因为很多家长对游学没有想清楚究竟要什么,甚至有的家长的心态就是让孩子去旅游一下也好,因此即便“游”而不“学”,大多家长也没有想到要认真维权,最多发发牢骚。当出钱的家长都以这种态度对待游学时,游学市场难以规范成熟也就毫不奇怪。

  假期规划量力而行,切忌攀比

  从孩子成长角度看,“海外游学”并非不可缺少,每个家庭应该结合家庭自身情况,来规划孩子的学业发展。对于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孩子今后也想出国留学,那认真选择一个游学团,去留学目标国感受一下教育环境,对孩子的选择是有作用的。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孩子也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是不必去赶出国游学的时髦的。在假期中,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到国内高校去参观校园,其收获并不比出国游学少。这就好比旅游,有的家庭选择在国内旅游,有的家庭则选择出国游,而不管怎么选择,都必须量力而行。

  有一些家长会说,孩子班级同学都出国游学去了,不去孩子不高兴,这似乎是一条理由,可是,这说到底还是攀比,为何其他孩子去,你的孩子就一定要去呢?这是小学、初中的必修课吗?并不是,这是个体选择。恰恰相反,孩子在说其他同学都去的时候,家长不要去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而是要理性分析究竟去还是不去。如果以别人都去了我也得去来进行选择,那就会陷入盲目从众的攀比焦虑中。真正的学生学业发展规划,不是看别人做什么,而是自己要做什么。

  有的游学机构就看准了很多家长的攀比心理,制造不参加游学,孩子就比同学落后的舆论。按照这种说法,如果孩子不去国外游学,而到乡村去体验生活,那些游学的孩子是不是也不了解乡村生活而落后呢?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假期生活安排。

  游学对升学作用不大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出国游学,与今后的升学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认为这可以丰富孩子的经历。但走马观花的游学,对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到海外学校交换学习,可能会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国外教育。假如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假期里让孩子去做社会公益、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打工,可能比“游”而不“学”的出国游学的收获更大。

  作为给受教育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教育机构,其生存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政府部门所能监管的是机构有合法资质、合法经营,但要让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有赖于教育消费者的成熟理性,不盲目攀比,做出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假期生活规划,才会减少各种乱象。事实上,我国教育培训就因家长的不理性选择而乱象纷呈,游学不过是这种乱象的继续而已。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