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士谈“驱动”
今天风清气爽。政协会胜利闭幕,人大会期长,代表迎来休息日。
连续3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马伟明院士,在分组会发言中3次谈起他的“驱动”论,大意如下:科技人才,最好是兴趣驱动;其次是事业驱动;然后,是把自己的工作当职业干。
作为顶尖科技专家,一般不会轻易重复自己,既然马院士对“驱动”念兹在兹,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休息日,我想挖根究底一下“驱动”。
“很简单啊!”马院士眼镜片后投射出直率的眼神,回应了我的“懵懂”。
“科技创新,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部队战斗力跃升,这个好理解吧?人同样需要‘驱动’,来激发潜力。所谓兴趣驱动,就是对这个事儿是真爱,甚至是痴迷,虽千难万险绝不放弃,板凳坐穿也不回头,外面诱惑再大我心岿然不动……有这股劲儿什么事儿干不好?”
“兴趣驱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比例更高,超过百分之二十吧,因为搞基础科学更寂寞。”接着,这位自称喜欢做菜却没有时间下厨的院士,举了个极为“自信”的例子,“我跟我的学生讲,如果我不干这行当大厨,也能搞出国宴水平的菜肴。”
听了这话,我乐了。
谈到事业驱动,马院士说:“有事业心的人也不会轻易放弃,尤其是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团队的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这样。所以,这类人才也是好的。至于职业驱动,我也不是说它一定不好,我只是认为,持这种立场的人,可以向更高层次看齐……”
为了让“取经”的气氛轻松些,我没带纸笔也不录音。所以,对于自己后面问的一个问题,我的记忆并不完整,因为他讲起了哲学和方法论——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原创重大科学发现则是第一动力的源泉。马院士认为,科技领军人才首先要“通”。所谓“通”,是对某一科技领域研究抵达“峰顶”,从而在这个领域的多个应用层面可以“一览众山”。而“通”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和“执着的精神”,这又回到上面所说的“兴趣驱动”。
这位看多了学生论文的院士,用中国古代的科举举例。他说,有时候,“一篇文章定乾坤”的科举也不是全无是处,“从一篇文章中,往往能看到一个人的格局、胸怀和视野”。
我也是写文章的,马院士的话,让我不由得暗自对照,手心流汗……
午后的代表住地,还有许多代表留在房间忙碌,我继续向他们请教“驱动”的事。
“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那么好的条件归国艰苦创业,也是因为兴趣驱动加理想信念驱动,这才有了‘两弹一星’大国重器。”海军指挥学院教授陈黎明代表说。
“任何改革都有一段过渡期或者说是阵痛期,从单位到个人,都会碰到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谈军队改革,说人才成长,海军某部司令员王再杰代表和我聊了很久。
这位从最基层岗位一步步干到司令员的“老潜艇”说:“改革攻坚期,也是体制制度理顺期,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一名军人对党的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热爱。要坚守、坚信,无论个人还是我们这支军队,未来会更好!”
从代表们的话语中,你是否和我一样,受到非常多的启迪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