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雪域拓荒,“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特约记者 曹传彪 通讯员 薛浩 发布时间:2018-03-21 08:46:2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全旅地导专业对口率仅有7%,缘何能取得实弹22发22中的成绩

 全旅自35个不同单位抽组,缘何能连续完成18项重大军事任务

 全旅组建4年无固定营区,缘何能3次获评空军先进师旅级党委

——来自西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调整组建4年来的转型观察报告

1.jpg

 

雪域机动     摄影:刘 波

2.jpg

 

 

装备检视   摄影:刘 波

 

  标准决定工作的“海拔”

  这两个时刻耐人寻味——

  2015年,戈壁深处红蓝对抗,兄弟部队连发不中,情况紧急,这个旅主动请缨,一击制敌。

  2016年,渤海之滨实弹演练,己方先进装备没有命中目标,这个旅接替出场,打出满堂彩。

  凝神望着荣誉墙上的战绩,旅长张梁喃喃地说:其实这两仗,我们都没能打头阵。

  想想也是,上级首长当时凭啥选一支刚刚组建、官兵来自35个不同单位、地导专业对口率仅7%的导弹旅打头阵呢?“战斗力的质量是靠一锤一锤敲出来的,上级的信任是靠一仗一仗打出来的。”张梁如是说。

  练兵如打铁。一支在改革中组建的新部队,第一锤应该落在什么地方?标准!张梁与旅政委时顺波的第一次碰头,两人谈了足足4个小时,谈得最多的是工作标准。

  “高原艰苦、部队新创不是工作标准降低的理由。从战备到行管,从基层到机关,旅党委齐抓共管,用高标准规范、高起点布局、常态化坚持,让官兵形成新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某营营长沈卫勇清晰记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尴尬事——

  “打靶打中就意味着战斗力提升了吗?”

  在一次军事训练总结会上,沈卫勇关于“实弹打靶1发1中,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发言被旅长张梁打断。

  “怎样算战斗力提升?怎样评判战斗力标准?就仅凭一次考核成绩?或者有没有打中靶?”沈卫勇被张梁抛出的问题当头棒喝。

  整个会议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大家激烈讨论战备训练、打仗能力。

  思维碰撞出新路子。他们探索出“指标性”量化训练方法,以具体指标考核代替集中考核,推动战斗力建设进阶提质。至今,该旅各类业务骨干增加了四分之一,沈卫勇所在营还成了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内务环境差、岗哨秩序不正规、登统计缺项漏项……那一次,旅领导不打招呼直奔该营检查,问题一一曝出。

  “检查太突然,我们来不及准备。”沈卫勇解释道。

  “准备什么?平时标准就是迎检标准!”旅领导的呵斥让沈卫勇脸上无光。

  该旅进行专项整顿,机关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突击检查各项工作,部分基层主官认错快、表态好,问题却一直得不到整改,当即被撤换。

  1个月后,沈卫勇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前,迎检要辛辛苦苦准备好几天。现在,高标准把工作干在日常,面对检查不慌不忙。”

  “囫囵吞枣、词不达意,没有讲清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次,沈卫勇把训练工作总结呈报给机关科室时,当即被打回,反复修改3遍才勉强通过。

  折腾了一把,但是沈卫勇很服气。他告诉记者:机关更严,科室的各类工作标准明确可查,全体机关干部一周内必须掌握;科长以上领导结合工作经历带头备课讲解帮带;新借调干部,1个月就要独当一面。

  从初始严起、从领率严起,带动了全旅官兵力争上游的劲头。

  翻开党委会议记录本、官兵学习笔记本、政治教育备课本……一课不落,干净整洁。

  观摩机关夜校、政工干部“讲武堂”、“双学”活动……雷打不动,精彩连连。

  尊重决定兵心的走向

  看着是一座废旧的蔬菜大棚,走进去花红叶绿、书画飘香,竟然是连队的文化活动室。

  这个旅任务特殊,组建以来一直未确定驻地,常年借宿,条件可谓一个苦:废旧库房里用板子一隔就是整个旅机关的办公地……

  然而记者问起,官兵们却极少言苦,他们说得更多的是:值勤人员的靠椅加上了贴心的腰枕,减少了几分久坐之后的僵硬疼痛;专业训练室门口安装了饮水器,训练间隙也能喝一口热水;夜班哨兵能准时吃上了热乎乎的夜餐……细数旅党委为基层办实事的一笔笔账,官兵们的眼睛亮了。

  暖心之事一串串。官兵们既是改革调整的主体与对象,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官兵们在工作中得到尊重与保护,改革和建设才能多一分动力,多一分胜算。

  旅政委时顺波身材魁梧,工作雷厉风行。然而,采访中,官兵们说得最多的不是他抓工作的大手笔,而是他两次哭了的故事。

  一次下班路过基层食堂,时顺波瞧见一群年轻的战士相互让着盘子里仅有的一撮菜,大口吃着碗里的白米饭。

  “是我对不住大家!”看到这,时顺波泪花浸湿眼眶,连连向战士们道歉。

  “新单位家底薄、经费紧张,但不能薄在官兵们的盘子里,这说到底是保障工作不到位!”时顺波召集保障部门紧急开会,专门用一个月时间整改伙食。

  一次国庆假期,一辆出租车风尘仆仆停在营门口,从车上走出1名军嫂,右手费力地提着大包小包,左手牵着幼小的孩子磕磕绊绊走进营区。时顺波路过看见这一幕,眼角倏地蹦出泪花,深感愧疚:“都怪我们没有想到位”。

  “这几天是家属来队高峰期。”旁边的干事轻声地说。

  “军嫂在家常年付出,过节来队探亲,部队位置偏远、道路不畅,难道就不能派车接送吗?”

  “政委,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派车接送家属。”保障部长反映。

  “特事特办,以后凡有家属来队,都要车接车送,出了问题我担责任。”时顺波的回复果断坚决。

  举一反三,旅党委专门拨款,为来队家属公寓购置锅碗瓢盆、炊事用具,真正给来队家属一种“家”的感觉。

  “其实凝聚起大家的心气搞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把基层官兵眼里的、嘴里的、手里的、心里的‘疙瘩’解决了、理顺了,大家就会心无旁骛,劲往一处使。”某连指导员谭为光如是说。

  某营营长张文华带部队常年奔走在荒漠雪野,得知父亲身患大病,部队却在任务关键期,想请假回趟家他开不了口。结果,不等他提出,机关直接将休假通知送到他手里。

  心里热乎乎的张文华,在笔记本上写下八个字:“一心为公,分文不取。”父亲情况稳定后,归队投入工作的他倍加努力,被空军评为优秀基层主官标兵。

  风气决定单位的“元气”

  四级军士长黄刚曾是原单位有名的迎检“专业户”。为啥?因为他脑子活、记忆力好,每逢工作组下来,连队都让他当值日员。

  他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到了咱们旅,我这个‘专业户’就下岗啦!”工作组来了不听汇报,也不看“本、表、册”,而是走进班排坐在马扎上和战士唠家常,问有啥困难、有啥想法,认真记录下每条意见建议。

  “原先听说上级来检查,我们就临时调整训练计划,哪个课目熟就练哪个,生怕‘掉链子’。”某连连长高强接过话茬:“如今,不管谁来,该咋训咋训!”

  “这里很艰苦,但风气好,跟着党委干心气顺。”改革中动员一部分官兵分流至环境相对较好的友邻部队,没想到官兵纷纷表示哪儿都不去。

  单位建设向好的背后,是这个旅党委始终抓住风气建设不松劲。

  一次,战士小曹自恃曾当过领导的司机,不服从命令,与主官叫板:“以后什么活我都不干了,有本事你们处理我。”旅党委调查清楚,给予小曹记大过处分,退回原单位。

  无独有偶。上士老李,不满从司务长岗位转岗,消极怠工,被取消党员资格;下士小韩,无故不参加军事训练,被退回原单位;某指导员收受官兵财物,查证核实后被撤销职务。

  四张处分通知,四堂警示教育课,狠刹歪风邪气。

  这个旅围绕官兵关注的小事、身边事,汇编《官兵权益简明手册》下发基层,公布举报电话,设置领导信箱,拓宽官兵建言献策和反映问题的渠道。

  “一直听说有年度体检政策,希望能落实……”

  看到建议箱里的纸条,保障部门公开向官兵释疑:“咱们旅任务接连不断,常年机动,一直没有定点定位,所以耽搁了……”

  随后他们牵头协调上级医院对全旅官兵一人不落进行了全面体检。对部分患病官兵发放药品,制订健康恢复计划。

  “对官兵反映问题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旅党委做出规定调动官兵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好风气孕育战斗力。某营常年距离旅机关1200多公里,练兵备战却一刻也没放松。某重大演习中,他们交出全发全中的合格答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