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包括俄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采用战争手段重新瓜分殖民地、掠夺别国领土。在此背景下,如何区分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卫祖国”,成为当时俄国各党面临的现实课题。对此,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部分人士,由于彻底丢弃了政治分析的视角,在如何对待战争和“保卫祖国”问题上陷入混乱,错误地走上了与革命的国际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沙文主义,并借“保卫祖国”之名支持俄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列宁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进行分析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16年8月完成的《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在这篇著作中,列宁明确指出,要找出战争的真正实质,就必须确立政治的视角,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等思想观点。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最早由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提出。这一观点第一次将战争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治领域,实现了人们对战争认识的重大突破。但由于缺乏科学历史观支撑,克劳塞维茨无法将政治置于经济的基础上进行考察,这导致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克劳塞维茨战争观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政治与战争的辩证关系。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服从服务于经济,政治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手段是多样的,总括起来就是非战争手段和战争手段。当非战争手段无法满足经济利益诉求时,便开始诉诸战争手段,因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经济利益又是具体的,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和利益集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服务于不同利益的政治,其性质不同,因而所制约的战争性质也是不同的。
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性质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列宁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绝不是抽象的公式,只要将其运用到任何一次战争上就可以认识把握战争的性质。“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具体地评价每一次战争”,必须“历史地分析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内容”。既要通过政治问题经济分析,把握政治的具体性质,又要通过战争问题政治分析,把握战争的具体性质。如果政治是帝国主义的政治,那么由这种政治产生的战争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如果政治是民族解放的政治,那么由这种政治产生的战争便是民族解放战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批判了笼统谈论“时代”和“战争”关系的荒谬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特定时代都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给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战争烙上自己的印记,但这绝不意味着在特定时代所发生的战争有着一样的性质。例如,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只会发生帝国主义战争,这一观点就是荒谬的。关键还是要对这个时代的具体战争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到底是为了满足谁的利益、为了何种政治而发生的战争。正是遵循“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观点,列宁划清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之间的界限,彻底批判了将“保卫祖国”的概念运用于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性。
当今世界,政治和战争的关系呈现很多新的时代特点,但无论怎么变,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基本观点始终成立。因此,习主席强调指出:“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从政略高度权衡利弊得失,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努力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