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李旭之:教育的问题及改革

作者:李旭之 发布时间:2021-06-25 09:31:55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    |  

  最近教育界有事不断,成都四十九中一名高二男学生跳楼身亡,丹阳南师大中北学院学生集体抗议并校,复旦大学姜文华刺杀王永珍,宁波工程学院一女生被黑人外教杀害,发生在教书育人的校园里的事件一直就没有中断过,且常见有命案。

  每一次的发生,都引起舆论的一片关注,因为受伤害的多是学生,在家庭里还是孩子,也因此常受到人们的怜悯与同情,何况谁家没有孩子呢。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任何一个国家,这一点都是相同的,却偏偏在他们身上,在他们成长和学习的校园里,发生这么多不该发生的事,总是会使人伤痛的。

  分析过来,责备过去,容不得回避的一个问题则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了。大概还是有这样几个:

  一是思想上将教书育人变成了一门生意,按专有名词,是将教育产业化,把知识当作了可以售卖的商品,掌握知识的教师,以传授的方法,将这件商品标价向学生兜售,学生与家长也接受了知识的商品属性,付钱从学校和老师手中买来。知识的市场交易化,已普遍被合理合法地存在于上至教育管理机构,下至每个公民的整个社会认识里,没有谁可以不按这样的市场规则交易。

  二是教育产业化中,学校和教师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易中,完全占据了主导权、定价权。学校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变成了交易市场,学校是这个市场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据说河北衡水中学在美国上市,就是这种定位的真实反映。

  三是学校内部,学校于教师而言,是居于有决定权的强势者,而教师是学校进行知识商品交易的中介和工具,学校的市场利润,既来自学生的买,也来自教师的卖,甚至是对更多教师的压榨和攫取,比如“过度备胎”的“非升即走”机制中,以诱惑的方式吸引来更多有能力的教师,榨取他们的智力,榨干之后,如蔽履一般随意抛弃。

  四是在师生之间,也没有了传统的尊师敬教、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风气。简单的金钱关系,使教师看学生也是物化的,天津那名女教师就是以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区别对待,以致褒贬,辱骂学生,而官宦、富人家的学生,则另眼对待,往往都会有所照顾。学生看教师,也没有了师道尊严,或出言不逊,或殴打教师,这种新闻不时见于报端。现在的师生都在相互平视的教学环境中,各自谋着自己的生意经。

  五是知识也能变金钱,引导学校、教师走向了更市场化的教育培训中。优秀教师、对应试教育有一套的教师,都愿意加入到教培中去,可以以更高的价格通过教培机构兜售知识和技法,虽然教育官方明令禁止,但没有谁抵抗住金钱的魅力,便以各种课上不讲的多种花样,将学生向与自己有关的教培机构里赶,或者直接售卖自己编写的教培书籍。

  六是教育产业催生教育机构争创品牌,虚造声誉,如此能赚取更多利益。国内最近报道衡水中学以高额奖学金吸引全国成绩好的学生。国际上则以支付留学费用招揽外国留学生来塑造本校国际化形象,是既配合了最高教育部门的思路,也抬高了自身身价,是何乐而不为之举,如同当年各地城市争当国际化大都市一般热闹。但由此国内外学生的差别对待,引起社会普遍公愤,最近有河南科技大学、湖南高校呼吁要与外国留学生同等安装空调,山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则为男留学生强配中国女学伴。

  七是因为市场化,使得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学校和教师的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而且这种反差局势就越难以扭转。如优秀教师到落后地区教学,则要面对低工资、低待遇的现实困境,而且还有下一代成长的长远忧虑,这是为何很多优秀教师宁可扎推大城市,扎推名校,宁可参与残酷的“非升即走”,也不愿到落后地区教学的根本原因。很多高校正是抓住教师的这一心理,大量聘用竞争者,最后因名额很少,在榨取他们的才能之后又无情赶走他们,所以出现姜文华杀害王永珍并不是偶然事件,是一种普遍的绝望中的哀嚎,由姜文华发泄出来罢了。

  我国教育的问题可以列出很多。教育关乎每个人,是每个家庭视为第一等重要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未来寄托着家庭的未来。

  但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要承认,第一根源来自教育路子的走偏,教育不能按照商品交易办,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先教做人,其次育才。

  曾有一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后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有新老师就职,他都会给新老师同样的一封信:“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 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中论及德才,他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虽然教育不能改变小人本性,但通过从小进行德教,可以教化有所约束,最终也是要靠先德之选摒弃唯才之选,这是育人与选人的不同任务。

  教育的本质,都是从小先重其做人,而不仅仅育才,只传授知识与技能。

  问题的第二个根源,人们普遍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国人自古是很看重名利的民族,名利相比于所有的其他,排在第一位。追求名利最有名的古有吴起,为名利,母死不奔丧,为名利,杀妻悦鲁以求将。现代人为求作人上人,不择手段,走仕途的不耻于爬,经商的敢赚昧心钱,搞知识的出卖良心攀附权贵豪门,无数底层人也总想着用投资下一代来实现光耀门庭,有朝一日人前炫耀。而门径者,唯有读书高,把“知识改变命运”唱成灵丹妙药,推崇至极。但残酷的今日之现实,灵丹妙药也失灵了,据说有两万多研究生在送外卖。尽管如此不堪,教育仍是人们寄希望于梦的不二之选。

  今翻到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他在书中写道:“他们又天赋有经商的才能”,看到这句,突然明白了为何市场经济推行起来如此顺利,而且广为人接受,原来明代的中国人就已善于经商,都有天赋的经商才能。尽管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但都不能阻挡人们发挥经商的天赋才能,由此也懂了《三言二拍》中为何有那么多经商者的故事。现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择手段,其实并不是新创,是古已有之,不过传承原有的天赋而已。

  自彻底没有了压制人们趋利、压制经商天赋才能的孔孟思想后,天赋就进化到了一个新的极致,是将任何一物,凡有形的、无形的,无不能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甚至连创造生命也当作了商品,如代孕、出售精子、卵子,但这都是违反天道人伦的,但国人不管,能来钱就好。

  教育还应要回到它的本质上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当商品违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即使资本主义社会,也并没有将教育、医疗当作产业经营。“非升即走”机制尽管抄袭欧美西方,但欧美西方高校中的“非升即走”,并没有如此低的聘用率,而我们高校的聘用率据说大概普遍低到5%,这是多么残酷的“内卷”,撕咬与内耗。

  教育的诸多问题,全部解决永无可能,但是可以部分先解决,否则,“内卷”还将更加激烈,教育不公而衍生的社会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为此需要思考的是:

  一、要改变唯市场论的思想。

  四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残酷的现实证明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也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从自由到垄断是必然规律,而垄断才是长期状态。真正的自由市场只发生和存在于短暂的初期,因此对自由市场的要求永远是理想。而垄断的市场经济,一定是少数寡头对绝大多数人的控制和掠夺。

  要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办法只有一个,回归公有制经济上来,其中的道理已有马列主义的阐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核心仍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主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界定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之外,补充以等价交换为法则的市场经济,而不能以绝对的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比如教育经费由政府足额提供。我们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完全有能力予以保障,而且也能逐年提高,但至今教育经费的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仍非常低,在世界上我国也是教育支出占比非常低的国家。教育是为民族和国家培养人才,塑造未来,其费用应由国家承付,而不应过多地转嫁到个人。

  二、回归教育的人民性。教育领域,仍应坚持国家办教育的方针,不能将教育主导权完全交给市场,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有平等性、均衡性,尽可能使全体人民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平等、同等,只有建立在经济公有制上才能实现。也许有人会问,市场经济的西方社会为何教育没有我们的这些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正因有此不同,所以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新事物,一到中国都走了样,这也是为何中国不能全盘西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从人类已有的社会制度上选择,唯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包括教育。只有人民教育,才能做到教育的平等性、均衡性。否则,无论怎样的私利教育,都必然要形成分化教育、扎推教育。

  三、减少乃至消灭城乡、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可以说,正是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及在追求私利的思想鼓动下,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换句话说,比如各高校之间若没有地区工资、待遇的不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那么一个教师在任何地方是不会存在很大差异的,他在那里当教师都一样。现在很多挤在大城市、著名高校的教师,就很可能愿意分散到中等城市的高校中任教,有朝一日,院士也能来自那里的普通院校,也就可以说实现了教育上的一种均衡与平等。

  现如今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拉大,农村已经空心化,父母奔波四处打工,留守儿童辍学率很高,同时农业也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落后、边远地区长期是人口、人才流失状态。如此长久下去,大的社会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果在教师行业先实现工资的统一标准,消除收入差距,也就是说率先实现教师的平等,不仅广大人民群众不会有怨言,而且教师行业将更受人们尊重,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加入到教师行业中来,教师也不再向大城市拥挤,将转向中小城市、乡村及边远地区,因为那里消费低,对部分教师将更有吸引力。

  以教育为先导,城乡、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就有了逐步消除的启动点。如果再加上医疗行业,那么消除差距的进程很可能加快。其中,恰恰教育、医疗属于全民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承担,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完全能够承担,而且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人民所尊敬,这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的独有优势。

  四、七普人口数据公布后,国家放开了三胎生育,但生育预期现在表现的并不乐观,主要障碍在于人们的经济压力大,二胎预期没有实现,三胎则将更难。孩子的教育支出是家庭支出中的一个重项,如果不彻底解决花钱买教育的困局,消除父母的教育焦虑,也难以出现生育愿望。

  人口问题并不完全是家庭问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如果教育免费,就业、福利均有保障,人们的生育愿望则一定会水到渠成。

  五、转变教育指导方向,降低应试教育,强化技能教育,但之前应将经济模式先转变到实体经济上来,提高企业一线人员的待遇,提高工农社会地位,以此引导技能教育规模,不能在没有转变前,先提职业教育,比如在当下人们既有的思想中,独立学院与职业学校并校引发的风波,就是警钟,没有谁愿意将自己的本科降为职业专科。只能通过先提高职业技能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人都接受往上走的路,而不是相反。

  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与家长最大的焦虑来自初中升高中的职普分流,现在分流比是1:1。学生在十几岁未成年前,就要经受人生前途命运的压力与选择,是他们所难以承受的,它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实现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以消除普职分流制造的焦虑,将教育分层向18岁以后进行。同时要减少职业高中(保留少量),把职业技能培养在职业高校扩展,而职业高校要与实体企业挂钩,如可以专业与岗位对接,普通高校的学生与职业高校的学生,未来都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就业机会的可能,而不是就业机会上也分三六九等。

  六、应摘除追求国际化等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中国教育应首先为中国人民服务,以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为任务,而不是不仅免费还甘愿倒贴地为他国培养人才,应尽可能少量招收外国留学生,不要图国际化的虚名,中外两国之间正常的双边交流活动除外。由我们政府出钱倒贴却招揽某些外国低等生,不仅不能提高中国学校的形象,而且还可能败坏中国学校的声誉。要把有用的经费多培养自己国内的学生,不能苦着本国学生,却给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许多学校给外国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已引发全社会广泛的不满,超国民待遇应该取消了。

  高校要消除简单化的考核指标,不能以论文论高低,与工资待遇挂钩。中学以至小学,如果实行十二年的义务教育,那么就能降低学生追求分数、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模式。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办学模式,不能过多宣传。“非升即走”制,要严禁高校招过多的青年教师当“备胎”使唤。

  七、学校要对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而不是冷酷无情。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教师队伍,教师是一种应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需要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体面。学校要教育教师爱职尽责,教书育人,教师也要不断进步,自重修为与形象。对师德有失,愧为师表的败类,必须予以开除,净化教师队伍。当今社会道德丧失,如重塑道德,从教育和教师抓起,将是一个极能见成效的着力点,以师德师风引领社会风气的转变。

  八、教育的诸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教育行业的集中反映,教育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它有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要彻底解决教育问题,仅单方面解决教育的问题并不能实现,需要对整个社会的系统性解决。而所有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手段,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最最根本的大原则。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可以作为一个切口的。

  2021-6-23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