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拯救孩子,从双减走向决裂

作者:青云札记 发布时间:2021-11-06 08:10:55 来源:青云读历史 字体:   |    |  

  人才需要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来,错误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人才,还会把天才给毁掉。为什么最近的教育改革力度这么大?就是因为教育已经走向了天职的反面,不再为培养人才服务,而是为赚钱服务,教育成了唯利是图者的摇钱树。

  资本为了牟利连哄带骗带吓唬,撺掇家长把焦虑变为教育军备竞赛,用钱来买一个心安。在这个赚钱游戏中受伤害最深的无疑是孩子,他们成为了资本牟利的工具和牺牲品。学习的东西的质量越来越超出他们的年龄段,数量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承受力。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必须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在资本的深度参与下,这三个问题被全面忽视和扭曲,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纠正,将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培养什么人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子的人呢?我们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心里要装着祖国和人民,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如果都像清华北大那样学成之后出国移民为美国服务,教育就是在为社会输出敌人。

  智,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起码要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既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懂得啃老玩游戏,教育就是在为社会输出负担。

  体,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不但工作年限受影响,工作效率也受影响,甚至连合格的兵员都没了,教育就是在为社会输出遗憾。

  要想让德智体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加持,它们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每一项几乎都不及格,毕业后还要重新接受社会的再教育才能成才,在学校里的大好年华大都做了无用功。

  怎么培养人

  为什么说做了无用功呢?用毛主席的话就是,“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毛主席几十年前对教育工作的指示是不是跨越了时空,就像针对我们现有的弊端一样?那么应该怎么培养人呢?毛主席是这么说的,“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孩子才能具备真才实学。其实学习这个词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学习就是学了理论然后去实践,光学不练那是假把式。所以这次教育改革突出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让孩子接触社会和生产,切实理解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为谁培养人

  在电影《决裂》中有一个片段,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农村了。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寄托着老乡殷切希望的大学生,却对农村嗤之以鼻了。这样的人,即便培养了出来,也有了能力,但是他不愿意去建设家乡,又有什么用呢?

  这一幕我们非常熟悉,不是《决裂》这部描写六十年代的电影的独有现象,如今这种现象更普遍。人们从农村考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逃离家乡,而不是为了建设家乡。很多人的奋斗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没有对改变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追求。

  这种自私自利的风气造就了移民热潮,有本事的人都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去建设外国了,外国再用这些人才的发明创造打压中国,中国的教育成为了套在自己脖颈上的绳索,培养的人才越多,这个绳索就越紧,以至于要窒息。吃着牛排喝着红酒数着美元才是人生赢家的观念,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深入人心。

  一群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又怎么可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每个人都为所有人考虑的时候,那么所有人就都在为每一个人考虑,这样的社会才会美好。这么简单的道理,已经都快不被理解了。

  毛主席很重视教育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他要求教育要紧密配合革命工作,提出:“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实行抗战的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课程、新制度。

  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之后,则要求教育同各种经济事业相配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对德育、智育、体育分别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德育方面,他指出,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以外,还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历史绕了一个圈,走了弯路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事实证明还是毛主席的指示最正确。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毛主席说的这个样子。双减只是开始,决裂才是目标。在这个过程里,很多家长也要和以前的思维惯性决裂,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向。

  教育改革就是文化上的革命

  文化上的革命,有失败也有成功,这几十年我们无疑经历了一场极为成功的文化上的革命,西方文化开始全面占领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崩溃。

  西方文化主导下,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精神外国人,他们对外国人有着燃烧不完的热情,对自己的同胞却又冷若冰霜。这种对外国人高看一眼的自觉,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潜意识,哪怕对方只是个从非洲来的难民。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重提四个自信,而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就无从谈起?就是因为文化上的溃败会引发整体的溃败,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武器,庞大的人口在溃败的文化面前都只是精致的摆设。

  但是就有那么一些人,跪的久了,再也不想站起来,那些想要站起来的人就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无论西方怎么敌视中国,怎么抹黑中国,怎么打压中国,怎么搞乱中国,他们都能腆着一张笑脸去扩大开放。这些人,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