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运:谈什么是文化
1、文者,思想也;化者,转化也。所谓的文化,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实践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的思想,又把正确的思想转化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两个过程辩证统一在一起,并不断地相互转化,不断飞跃。
2、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时刻面对“客观”与“主观”两个范畴的东西。人的主观的东西就叫做“文”,人在自己的“文”的指导下去实践而产生出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就是“文化”。
3、任何“文”都是由人的实践转化而来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任何文化知识都要经实践所验证,才能转化为人的真诚的信仰。人有了信仰的真理还要把它转化为能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才有意义。人有了价值观就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
4、光有精神不能叫文化。比如:一个人虽然读了很多的书,背了很多的经文,但如果没有合理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走在合理的人生路线之上,那他一样还是个没有文化的人。
光有物质也不能叫文化。比如:一个人住的房子很大,装修得很漂亮,而且到处摆满了文物,挂满了字画,但如果他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他照样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只有精神和物质、思想与行动辩证统一在一起才是真文化。所谓的辩证统一在一起,就像是人的神经信号和人的肌肉、人的头与身体、左脚与右脚、前胸与后背、阴与阳……的关系一样,既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有矛盾的系统,又必须共存在一起而不可分割。
5、“文”不可量化,可量化的未必是真“文”。但任何人的“文”最后总是要在他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6、不是从客观实际中化来的“文”不是真文;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文”是没有意义的文。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叫做“教条主义”、“纸上谈兵”,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7、人的文化包括四个过程:通过实践转化知识,知识转化为信仰,信仰转化价值观,价值观转化成人的行为方式。也可说人的文化过程就是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详见:附件《蔡长运:论人类健康文化的四个过程》)
8、所谓的文化,就是从客观转化为主观,然后由主观转化为客观。
9、所谓的文化,就是通过“行”转化为“知”,“知”转化为“行”;也就是古人讲的“知行合一”。
10、所谓的文化,就是从“实事”中转化出“是”(实事求是),然后用“是”指导人们去做实事。
11、所谓的文化,就是由“器”转化为“道”,然后又“道”转化为“器”;也就是“道器之变”。(详见:《蔡长运:谈什么是道器之变》)
12、所谓的文化,也就是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化。(详见:《蔡长运:谈什么是意识形态东西》)
13、所谓的文化,就是从“格物"中转化出“致知”,然后用“知”指导人们去格物。
14、所谓的文化,就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精神转化为物质。
15、所谓的文化,就是从实践中“化”(总结、归纳)出理论,又用理论去“化”(指导)为自己的实践……
附:
论人类健康文化的四个过程
——什么是文化?
蔡长运
摘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时刻面对“客观”与“主观”两个范畴的东西。人的主观的东西就叫做“文”,人在自己的“文”的指导而产生出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就是“文化”。任何“文”都是由人的实践转化而来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任何文化知识都要经实践所验证,才能转化为人的真诚的信仰。人有了信仰的真理还要把它转化为能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才有意义。人有了价值观就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人的文化包括四个过程:通过实践转化知识,知识转化为信仰,信仰转化价值观,价值观转化成人的行为方式。也可说人的文化过程就是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光有精神不能叫文化;关有物质也不能叫文化。“文”不可量化;可量化的未必是真“文”;任何人的“文”最后总是要在他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关键词:客观事物、主观的文化、文化四过程、认识论。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对世界有深刻影响的文化大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而从未间断过的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该如何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该如何落实十九大的报告的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呢?要想真正复兴健康的文化,就要深刻理解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就要把握好文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成应该包括四个过程,也就是:人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知识转化为信仰,信仰转化价值观,价值观转化成人的行为方式。下面就谈谈笔者的初浅的看法。
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时刻面对“客观”与“主观”(也就是“文”)两个范畴的东西。
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是宇宙万物的运动、地球万物的运动滋生了人类,养育着人类,也不断地在淘汰人类的个体。万物的运动、发展、斗争、转化的前进的历史洪流正是滋养人类的一切资源的源泉。人只要活着,整个自然界都是可供人生存的平台;整个历史的动态的洪流都会不断地滋生出可供人生活的养分;人在与万物的生存奋斗中、相互作用中也在不断地滋生着别的事物。而人一旦死了,就是被这个历史洪流所淘汰,自己的身体就会成为别的事物的养分。这些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又是必须赖之以生存的客观实在。
人又是社会动物,是要参与到社会合作之中才能生存。人在社会实践中都要或多或少要参与到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探索、文艺生活中去。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中,有上下、高低、贵贱、长幼、强弱的各种不同等级的关系;有利益的分配的不同;在合作中又有斗争、有对抗、有转化。人在社会上生存奋斗时所要面对的其他人、其他公司、其他家庭、其他国家……都各有其自己的立场、观点、想法、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奋斗所必须要面对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是自己合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题。
人要想好好地生活在自然历史洪流之中,社会历史的洪流之中,就要用自己的头脑指挥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探索、认识、体察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分析这个事物的运动规律;然后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指挥着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汽车、自己的团队、自己国家……去顺应客观规律、很好的融入到时间的历史洪流中去;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合理、使自己工作和生活能够更加顺利、安全、健康……人对客事物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对自己的工作所制定的计划……都是每个人自己主观上的东西。这些主观上的东西就叫做“文”。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人的主观产品与客观实际如果相符合,人的“文”就能指导自己合理地去生活、工作、奋斗,就能指引着自己走向成功,这个“文”就是健康的“文”;人的主观的“文”如果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就不可能指导自己合理地去实践,就会使人走到错误的路线和错误的方向上去,就会在行动上失败,这样的“文”就是腐败的淫邪的“文”。
二、任何“文”都是由人的实践转化而来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最圣洁的。劳动者的文化才是人类最健康、最进步、是美好的文化。在《国语●鲁语下》中也说:“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民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民众(任何人都一样)在劳动中就会有所思考,有所思考就会萌生出好的、正确的、务实的思想;民众如果太安逸了,脱离劳动、奋斗、自强的实际生活就会滋生一系列淫邪的想法。有了淫邪的想法就不知什么是善。不知什么是善就会滋生出一系列的罪恶来。同样,明朝的海瑞也说过:“人必衣食有所资,然后为善之心以生;日夕有所事,然后淫侈之念不作”。人是有精力的、是有活力的。人的精力如果不用在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存的奋斗、劳动之上,就会无所事事,就会没事找事地滋生出一系列的腐败的事情来。如:去打架、去吸毒、去飙车、去赌博、去显摆(奢侈、排场、淫乱、相互攀比)、去破各种纪录、去整容、去变性、去击败别人、去探险、去博取“名”声、去搞同性恋……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1]
比如,一群盲人没有见过象,也没有摸过象,所以对象没有任何概念。听说有象过来就上去摸,摸到象腿的说象像根柱子;摸到象牙的说象像根棍子;摸到象的身体的说象像一堵墙;摸到象的尾巴的说象像根绳子;摸到象的耳朵的说象像把扇子……因为先有了物——象,又先有了实践——“摸”,然后才有了盲人们的内心对象不同认知、不同概念。这种认知受到人的立场、角度、位置、经验的限制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相对真理)与客观事物的绝对的真实(绝对真理)总是有偏差的。所以,人还必须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经过检验认为是真实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人的信仰。
在《庄子●达生》中就有:“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要以自己的头脑里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依据,而是要以天道自然中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不要由着人的主观想象来办事,而是要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方针、策略、计划、方案,就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合理,就能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品德;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就一定会脱离实际地胡思乱想,其思想认识一定是错误的,其行方式一定是不合理的,其品德一定是病态的。
三、任何文化知识都要经实践所验证,才能转化为人的真诚的信仰。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1]人的知识不可能完全靠自己去摸索,更多的还是要靠学习前人摸索总结出来的知识。但人学到前人的知识还只是理性的东西,还感觉不到它的真正内涵,也不能真正相信它。只有把这个知识结合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经过自己实践的验证后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是真理的知识才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信仰。比如一个小学生面对一个三加二的算术题时,苦思冥想总都做不出来。妈妈耐心地用实例启发她说“你手上有三颗糖,妈妈再给你两个糖,你共有几颗糖?”他马上就会知道是五颗糖。这之后三加二等于五才能成为他的真正的知识。又如买了一个新的家用电器,刚拿起《使用说明书》来读时,人会被搞得晕头转向。但只要走到电器旁边,对着电器边实践边操作边读《说明书》,则很快就能理解《说明书》的内容了。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应就是这个意思。
四、人有了信仰的真理还要把它转化为能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才有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真理(知识、原理)是虚的、抽象的、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要想让它真正对我们自己发挥确实的作用,就要把它转化成能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也就是要转化为我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法律、政策、方针、路线、策略、工作计划、工作方法、新产品的图纸……
比如:建筑工程师学习了很多的建筑学的原理,最后就要把这些原理转化成一座座大楼的图纸和施工方案,其所学才有意义;机械工程师学了很多的机械原理,而最后能够把它们转化成一张张能指导工人制造出机器的图纸,和加工工艺方案,才是他学习的根本目的;一个国家有了某种政治思想和某种政治理论,最后就一定要把它转化成具体的政策、方针、计划、策略……
五、人有了价值观就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2]
有了价值观目的是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上级部门发出文件、制定出政策,目的在于指导下级部门切实地去开展工作;国家建立起法律体系,目的是指导人们向上向善,让人们不要去违法犯罪;社会上人们共同弘扬道德规范,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守住底线……不想、不愿去落实的工作计划做得再完美也是没有意义的。处理一个犯了错误的人,不敢公开处理,只是偷偷地把处理他的文件放进他的档案袋子里,那样就是处理再多次,对于树立党纪国法的威严,对教育他本人、教育群众来说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六、中国古人所认为的人的文化过程。
《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儒家认为:人的文化认识过程大约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人先要努力地广泛地学习各种各样的各方面的知识;第二步,要把这些知识结合到实践(结合自己的经验)中去进行质疑、验证、烤问、探究;第三步,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地慎重地思考、消化、延伸、归纳、总结、拓展开,然后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坚定信仰的文化思想;第四步,要用这些文化思想对自己的人生(工作、生活、学习)进行辨析(指导自己实践,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第五步,要诚心诚意地、认认真真地去践行自己所信仰价值准则。
在《礼记●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实践、体察、分析、研究万事万物。人通过对万事万物(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阴阳矛盾运动规律)的认真体察、研究、分析、实践、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有了正确的知识后,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信仰树立起来后,人的心思才能端正、行动才能自觉;心思端正、行动自觉,才能修成自己的内在的品格、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品格修养成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自己的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先进文化得以在全天下发扬光大)。上自天子、国君、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做为根本。
七、人的文化的四个过程
人通过实践、通过格物而获得知识;也就是人通过感觉器官的把具体的、实在、不以自己的意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的抽象的、虚的、主观的、精神的、心的“知”。这是第一层次的通过与客观事物的感性接触而获得知识的“文化”过程,也是物质化为精神。人的感性知识经过自己的不断地思考、归纳、总结、实践验证;经过实践检验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转化为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知识、真理、原理)。这是第二个层次的理性认识的“文化”过程。把自己信仰的知识、理论转化成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具体化为道德准则、路线、计划、方针、政策、策略、行动方案)。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文化”过程。把自己的价值观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法;使自己能够更加健康、顺利、安全、向善、向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物质上、实践上的成功的效果。这是第四个层次的“文化”。
以上四个层次的“文化”过程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共存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人还活着就都要在循环返复无穷无尽地进行着。这四个环节又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完成,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小的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就会病态、淫邪、失败。人在实践中如果不能获得知识,不能正确总结出经验(不能检验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人就不能进步,就只能在盲目中进行实践;人不能对已经有的知识给予检验(可以通过自己的已经有的经验加以思考,也可以通过实践、实验加以检验)和提炼,就没有办法总结出真理,没办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没办法树立起自己的信仰;有了信仰而不把它转化成指导自己人生的行动方案;只有“谋”,而没有“略”;这个所谓的信仰、所谓的“谋”就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东西;有了价值观不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奋斗,有了行动的计划与方案而不去落实,就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就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成功。
八、所谓的文化过程也可说就是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
由上可知,第一层次的“文化”,是把客观事物化为主观的东西、物质化为精神、行动化为知识;第二、第三个层次属于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里的活动,是认识上的深入、思想上的提高、理论上的提升;第四个层次,则是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客观效果)、主观化为客观、把“道”化“器”、把“知”化为“行”、把“谋”化为“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战胜具体的困难。在《荀子●礼论》中有:诗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诗·周颂·时迈》中说的意思是:人认识了宇宙万物的历史运动规律、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严格顺应这些规律在运动中前进(有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正确的策略、方针、路线、计划),就会百事都成功;就能要山山低头,要水水让路;就像是所有的神、佛、仙都会服从你、都会帮助你、都会接受你的指挥一样顺利而成功。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的文化过程就是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把客观规律化为人的主观认识,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顺应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从而很好地把握客观事物。
九、光有精神不能叫文化;关有物质也不能叫文化。
光有精神、关有主观愿望、只剩下“文”而没有化为客观事物、化为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结果,就不能叫做文化。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如果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的行动,就只是虚的、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官员在台上能做长篇大论的廉政报告,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做着贪污受贿的事,这样的官员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没有文化的“两面人”;天天在背诵经文,如果不把经文的精神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也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了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如果不能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人照样是生活在黑暗之中;如果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地弘扬好人好事,惩罚坏人坏事,法律制定得再多、条款再细也一样不能管理好社会。
光有物质,而没有“文”;光有现实中的结果,而没有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都是不能叫做文化的。人通过耕耘而有了收获,这是劳动者的文化。而父母留下的很多财物,孩子拥有得再多也都不能算是他自己的文化的结果。古建筑、古代文物、古字画,都是物化的东西,都是前人的文化生活的结晶。我们通过研究这些古人的文化产品,就可以大略地知道我们的祖先们的思想情感、文化精神生活、物质经济生活的状况。但再多的文物,也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状况。寺庙建得再辉煌、再漂亮,和尚尼姑再多,如果其目的只是要坑香客们的钱,那这个地方就不能叫做文化场所,只能叫做坑蒙拐骗之窝。同样,穿儒服、行儒礼、天天给孔子像敬香的人并一定真懂得儒学;家里摆很多书的人不一定是真学者;家里挂满字画的大款未必有文化;某些电影编导不信仰共产主义、内心看不起人民军队、不认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但为了票房却还要去拍关于人民军队的电影,结果这个电影越看越是让人觉得是在污辱人民军队……
同样的面对日本人的侵略,汪精卫的主观动机也想“救国”,他主张“曲线救国”,而其实际上的客观的结果却是率领众多的国民党高官、将军、上百万的军队去投靠日本人,帮助日本人欺压中国人。所以,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是投降卖国的汉奸文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了很多人,丢了很多的国土,有着很悲壮的客观事实,但蒋介石的主观动机和态度却是消极的穷于应付的、没有积极地制定出正确的策略、瞎指挥(在不利于自己的地方与敌人开战)、主观上不愿意自力自强(总是想等待和依靠西方列强的帮助)。所以,以蒋介石为代表抗战是“片面的消极的抗战的文化”。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才是主观意志上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反对一切妥协退让;策略上坚持和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效果上,在敌后建立起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解放了一亿多的战领区人口,迫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才是代表中国的真正的、健康的、完美的抗日文化。
在《论语●阳货》中有: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文化的最根本的思想内涵是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严格要求自己,以及敬畏神灵、不忘祖先(初心)的情感。难道送宝玉给人就是礼吗?难道送财帛给人就算是礼吗?音乐、文艺也一样,是必须以编导主创人员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弘扬与歌颂的信念、批判与讽刺的文化现象……等内容为“文”的,并不是说只要有琴、有瑟、有钟、有鼓就算是好的文艺节目了。文艺舞台无论布置得多么奢华、音响效果无论有多么好、声音再高、音域再宽,也无论演员如何的年青漂亮,如果这些节目不能起到歌颂现实世界中的真善美,批判的揭露假恶丑的作用,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为人们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服务,就不能叫做文化节目……
十、“文”不可量化;可量化的未必是真“文”。
“文”是虚的、抽象的、不可量化的;可用具体的物理量来衡量的东西未必是真“文”。在《坛经•疑问品第三》中就说过:“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真正信仰佛教、理解佛教教义的人,并不一定会天天去背诵佛经;每天读一百遍佛经、每天到庙里去烧香磕头、每天留下研读佛经照片的人,未必是真的信仰佛教,真的理解佛教的人。
但人的思想情感、人的“文”却是不可能长期隐藏的。任何人的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价值观、真正的“文”,总是要在他自己的行动上体现出来的;人只要有了具体的行为,其背后一定会有其某种思想动机,一定是他的“文”、他的内在的价值观在指挥着他的。通过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就可大体上分析出他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其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可以帮助一个人完善、提高。在《荀子●正名篇》中就有:“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凡是人、无不依从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而行动的。他们无不是向着自己所认同的最合理的、是有利于自己的、最光明的方向去奋斗,无不是背弃自己所不赞同人生的方向的。明明知道了人生的正确的路线,却不去走那自认为最光明、顺利、安全的正道,而有意的去背叛它,世界上是不会有这种人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任何坏人坏事,都不是他们真诚的要去做坏事,而是因为他们思想认识、他们的“文”的错误,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所要去做的那些事情是合理的、是好事、是符合公道正义的事。总之,好人去做好事,坏人去做坏事,都是因为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文”所指挥的。
综上所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时刻面对“客观”与“主观”两个范畴的东西。任何“文”都是由人的实践转化而来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任何文化知识都要经实践所验证,才能转化为人的真诚的信仰。人有了信仰的真理还要把它转化为能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才有意义。人有了价值观就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客观上的效果。人的文化包括四个过程:通过实践转化知识,知识转化为信仰,信仰转化价值观,价值观转化成人的行为方式。也可说人的文化过程就是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光有精神不能叫文化;关有物质也不能叫文化。“文”不可量化;可量化的未必是真“文”;任何人的“文”最后总是要在他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