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太空时代的增量思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中国也打开了太空时代的大门。2010年结束的第一太空时代源于军备竞赛,2004年美国公布的建立月球基地与2037年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太空行动设计方案”标志着第二太空时代的到来,在此期间任何个人的人生规划都有必要于此呼应于增量思维。
到了21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90后在20多岁崛起为中产阶级而实现了财务自由,这在20世纪的年轻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太空时代年轻人的成就与他们在花钱投资上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与消费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尤其是消费意愿方面的增量思维其实是一种“财商”。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强烈的存钱习惯,而是乐意为一切美好的事物买单,比如乐意为身边的或未来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买单。无论旅行、购物、学习还是审美、眼界、格局,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碾压70后甚至80后而更懂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钱要花出去并花对地方,这样才能在付出努力之后更好地回报自己。现在的年轻人的钱主要花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的外在形象,个人素质的提升,三是业余爱好。只会存钱则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感,只要花钱是为了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则危机感呢就会递减。现在的年轻人生在物资财富越来越丰富的太空时代,其中的少数佼佼者正在为星际移民而从各种角度未雨绸缪,他们不必像6500万年前的恐龙那样面对被团灭的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都是思维的差距,职场也好家庭也罢,存量思维换来的往往是保守,增量思维换来的才是进取的人生。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类似的话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努力与进步是两回事,如果仅仅论事的成败而不论人的成败,如果把成功仅仅看作是目标的达成而不管任何价值判断,即便如此,努力与成功之间的距离比十万八千里还要恐怖,它们之间的路径简直是迷宫。其间至少有这么几个关卡:第一,方法。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旦见证耕耘而不收获的反例就会导致自我怀疑。如果仅仅播种而没有后续的劳作就不会有收获,甚至播种方式不对也不会有收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人得不到令自己满意的收获,如果说你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而效果不尽理想,那么此时你该思考你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这种思考深入到了何种程度?对学习方法进行足够认真的思考会动摇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判断。只有指向清晰的目标、运用高明的方法、并付出足够的努力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进步,努力却没有进步的第一个原因是方法。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是一系列系统操作的成功,所谓方法就是按照法则进行的操作。违背相关的法则就是浪费时间,比如反复学一样东西仍然学不会、记不住,因为不懂得遗忘规律,不懂得周期性复习的重要性。如果把握了周期性复习的规律,稍加复习就能记住。第二,学习方式或工作方式。多数一流的笔杆子不是好学生,比如邱吉尔将上学视为十足的折磨,听课对他来说意味着痛苦与无聊。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与读来学习,而是靠写来学习。邱吉尔在从政之前做记者,从政之后靠写作与演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位公司总经理把一个平庸的小家族企业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习惯于每周一次把全体高层管理人员召集到他的办公室讲几个小时。他总是提出政策性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若干不同的观点。但他很少请这帮同事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只需听众听他讲话。成功的出庭律师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许多诊断医师也是如此。为了有明显的进步,你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无论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都能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且不合乎语法。艾森豪威尔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倾听型,比如在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就任总统后,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倾听型。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哈里·杜鲁门知道自己是倾听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但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你很可能一败涂地。第三,趋势。雷军强调顺势而为,“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一头猪在风口,台风大,它就能飞起来。”战术上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无论一个人把马掌钉的多好也不会有多大发展空间。比尔·盖茨、马斯克与扎克伯格都是计算机兴起的时候接触到了计算机编程,成为技术上的牛人后在产业界兴风作浪。雷军做小米前前后后几年的经历总结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于万仞之上,推巨石而下。”巴菲特即便再神,如果没有股票市场而美国经济长达一个世纪的大发展,他也不可能成为股神。如果没有互联网兴起、新能源的大趋势与星际移民的大趋势,马斯克也不会有SpaceX。他们都踩到了时代的脉搏,有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与掌握了一项核心技能才能把握趋势抓住机遇。马云以他的超强的学习能力看到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大趋势,通过他的演说能力、组织能力把握了这个大趋势。马斯克看到了人类星际移民的大趋势,通过他的超强学习能力断定火箭发射成本可以降低成千上万倍,通过他的组织管理能力、演说能力实现了可回收火箭技术并秉承了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这就是趋势的力量,但只有万分之三的人能把握住趋势。在马云看来,一个人把握未来的大趋势取决于这个人如何面对新鲜事物,如何认识新鲜事物。为什么多数人在大趋势的机遇面前总是失败了?马云认为只要有四个原因: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如何把握趋势?第一,要及时看到这个趋势。第二是要及时看的起他,所谓看得起,就是要意识到那个新生事物,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第三是要看得懂那究竟是什么?第四要赶得上。究竟有多少人能赶得上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呢?我们根据80,20的法则,算下来只有0.16%的人,也就是说,一万个人里面只有十六个人能够赶得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很简单,百分之百作为起点,那么面临新生事物,其中只有20%的人能够及时看得见这个新生事物,看得见里面的只有20%的人能够看得起,看得起的人里面又只有20%的人能够看得懂,看得懂的里面的又只有20%的人能够赶得上,也就是说,百分之百乘以4次20%,结果就是0.16%,也就是说,1万个人里面只有十六个人能够赶得上这个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显然,赶得上上还不够,还需要抓得住这个大趋势,那么什么人能够抓得住呢?在赶得上的人里面,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能力与技术,才能抓得住这个趋势。也就是说,百分之百乘以5次20%,只有0.032%的人能够抓得住这个大趋势,也就是1万个人里面只有3个人能够抓得住未来的大趋势。第四,地图。生活像爬山,像旅行,也像打怪升级。如果没有地图,会很惨。在游戏里,很快就会死掉。生活的残酷面被远远低估了。打怪升级很好玩儿,没有地图,技术不够娴熟,应变不够快,再没有战队,很快死掉是必然的。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像游戏中那么容易死掉,但是可能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这种代价,不但是时间金钱,还有重要得多的东西。有的人,自此一蹶不振。没有目标,就没有计划。没有地图,就没有目标。所以,第一步是绘制你的人生地形图。就像诸葛亮给刘备建议取西川。三顾茅庐的时候,这事儿已经定了。但为什么不行动呢?第一,实力不够;第二,没地图。但这两样都有了之后,马上行动。绘制你的人生地形图,这个地图你会绘制很久。但如果努力的话,大学时代基本可以绘制的比较完整了。所谓绘制地图,就是看明白社会,看明白人生,看到各种可能的路径,各种可能的高峰,尤其是看到各种人生中的陷阱与大坑!怎么做?抽时间,像读小说那样,读一百个名人传记。读传记有所得的标志是,你能就其中任何一个人跟哥们儿或者闺蜜,滔滔不绝地讲上一个小时。尤其是当代风云人物的传记。现在社会全方面都在指数发展,未来能指数发展的一切都将以指数发展。所以,你必须了解当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它们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例如,马云、马化腾,马斯克,库兹韦尔,等等。你以为经常会听到他们的名字,看到他们的新闻,读到他们的文章,看到他们的演讲,所以就很了解他们了。实际不然。这是大多数人的错觉。标志就是我刚才说的标志。你一旦做到之后,就会发现,你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与判断,都比以前深刻。100个人物经历,应该是3个月的业余时间做到的事情。见韩国人二志诚写的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每天读一本书,相对于社会平均值而言,算的上一个大计划了。但比之于,巴菲特每天读500页,马斯克每天读两本书,还有差距。建立人生地图取得突破的标志就是有了人生坐标。这个坐标不复杂,横坐标是主动性,纵坐标是事情的风险程度。坐标原点就是你的能力。人就是在这个坐标下开疆扩土,一方面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规避风险,并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第五,定位。在社会上打拼不是总有进步就能安然无恙的,如果你的收入增幅跑不赢通货膨胀,你就仍然有可能失败。杰克·特劳特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特劳特1969年提出商业中的“定位”观念,并在实战中不断开创与完善了定位理论。目前是特劳特全球伙伴公司总裁,该公司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国际营销咨询公司之一,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他的作品有《定位》、《重新定位》、《商战》、《什么是战略》等畅销书。《人生定位》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通向成功的方法。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与外界因素产生怎样的合作、联姻与耦合。特劳特把人生比喻成赛马。每一种学习、工作、生活类型的人,度赔率都不同。例如完全依赖努力型的人,度赔率只有100:1。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几率。特劳特把人生旅程分成高中低三大类风险类型。高风险赛马:努力型赛马(100∶1);智商型赛马(75∶1);教育型赛马(60∶1);企业型赛马(50∶1)。中等风险赛马:高风险赌注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买中等风险的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才华型赛马:25∶1;爱好型赛马:20∶1;地利型赛马:15∶1;宣传型赛马:10∶1。低风险赛马:低风险的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与外界重要因素的联姻上。产品型赛马:5∶1;创意型赛马:4∶1;他人型赛马:3∶1;伙伴型赛马:5∶2;配偶型赛马:2∶1;家族型赛马:3∶2。对于不具备这种认知的人来说,上述结论是触目惊心的。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有成,在这个社会上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那你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了。这一切以努力为基础,但努力却是远远不够的。第六,耐心。即便你一切做的都是对的。在起初的时候,你的努力与收获似乎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即便你的进步是指数式的增长,由于基础值很小,那个增量,是你看不上的。但事实是,那个微小的进步,累积起来是惊人的。正如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50岁之后赚到的。在巴菲特633亿美元的财富中,有627亿美元是50岁之后赚到的,其中600亿美元是60岁之后赚到的。是不是出乎预料?但这就是指数增长的必然。巴菲特1964年开始接手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公司1965年到2013年共49年中实现年均复利(复合增长率)19.7%,增值6707倍,惊人吧?巴菲特25岁时(1955年)拥有12.7万美元,决定“退休”并回到老家奥马哈做专职投资。假如1955年到1964年这10年也能实现年均复利19.7%,那么,1955年-2013年这59年实现近40509倍收益率。如果再考虑巴菲特从11岁开始投资,11岁到24岁这14年投资赚2-4倍(年均仅8.16-12.18%),那么,巴菲特11岁时的一点原始资金到2013年底这73年有可能实现了10-20万倍甚至更高的收益率。这一切都是复利(指数增长)的力量。所以不要小看每天1%的进步。为了那持续的1%的进步,你必须竭尽全力并抱有强大的耐心。第七,如何选择增量?在通向成就的道路上,对愿望、梦想或希望的坚持是指引方向的北极星,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随着认知的跃迁而产生种种戏剧性的变化。芒格说,获得智慧是人类的道德责任。一个人想取得任何令自己满意的进步、收获、乃至种种成功都需要自我修炼成为智者,而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帮我们磨砺智慧之剑,足以穿透前行路上的种种障碍与幻想。
如何摆脱存量思维?第一,一切存量,皆为虚妄。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只要不是处于活跃的发展态,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儿一样的存在。看起来挺大,其实在融化;第二,要“断舍离”的远远不止家里用不到的旧物,要主动的“去存量”,定期检视一下自己的存量资源,盘点一下自己的心理账户,对照接下来想做的事儿,主动与一部分存量包袱说再见。一句话,过往不恋;第三,去存量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因为往往会与我们从小所受的价值观教育,如珍惜、长情、坚持等相冲突。但是,在通往发展的道路上,就是要做一个对自己薄情的人;第四,最难割舍的存量是“关系”:老朋友、老伙伴,但别无选择。人生像一列旅途中的火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上下下。你在飞速成长的一个准确而残酷的标志就是:你的老朋友很少。如果你有,请加倍珍惜;第五,当存量与创新有冲突时,不要浪费时间评估,立即割舍存量。因为,既然你曾经有能力获得那样的存量,就说明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可害怕失去的;第六,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就是对一件件琐碎的日常事务的选择,构成了一个人的路径。在选择面前,知道不要什么比知道要什么,重要得多;第七,如果不能彻底割裂存量,那么你就会陷入什么都明白却什么都做不成的泥潭;第八,与存量相对的,是增量。与其固守日渐消融的存量,不如追求无限可能的增量。在包括婚姻关系的所有合作关系中,用增量思维来解决问题,引入新变量,建立新目标。比如二人世界是存量,共同养育孩子就是“引入增量”。又比如日常生活是存量,一起做计划离开熟悉环境去海外读一年书、或者做一次长途旅行就是增量。不要在存量中试图找平衡,那样的平衡永远不会形成,有的只是伪装成平衡的“妥协”;第九,去存量的最佳时点是你在内心清楚地看到了增量的萌芽之时;第十,存量还有一个代名词——固守过去,比如AlphaGo下围棋为什么能赢?抛开技术不谈,棋盘上的每一步,在它看来都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人类棋手看来,只是过去的延续;第十一,千万不要成为别人的存量。
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化”持续近三年而迫使有识之士深入思考人类如何才能摆脱恐龙式团灭的命运,而星际移民等增量思维无疑是最优吸引力的选项。人类自古以来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智慧生命的起源及其在宇宙中的存在与分布也一直是无数学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通过对宇宙年龄与恒星数量的估算得出:除非地球是一个特例,否则地外生命应该广泛存在。然而至今我们在地球外也没有发现任何智慧生命存在的迹象。有人认为宇宙中有很多类地行星处于宜居带中并且有存在生命的可能,但也仅限于此,这些恒星-行星系统只是具备生命存在的一些必要条件,如适宜的温度、磁场、有机环境以及液态水等。然而生命能否诞生并形成文明,还需要更为严苛的自然选择。即地外文明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地球外的生命在演化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阻碍,这种阻碍被称为“大过滤”。而如果想要在地球外生存,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来避免“大过滤”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及其结构的急剧变化使资源变得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核战争、流行病以及其他能够造成人类生存压力的因素 (威胁) 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目前的处境。在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匮乏与恶劣生存条件下,人类作为智慧生命该如何延续下去?至此我们就要提及“大过滤”。这个一词是一个概念化的概率阈值,即可能对智能生命的进化构成阻碍。想要延续智慧文明,就必须要设法避免这种毁灭性的“过滤”。太空时代开始前,人类就已经面临诸多的生存挑战,分析上的表现是著名的德雷克方程中的“L”因素 (技术/交流文明的寿命),并且近期有研究通过统计建模发现这是方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项。迄今为止,我们在地球上的短暂存在仅仅持续了不到十亿分之一的宇宙历史,而周围环绕着广袤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开始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基因编码的产物,同时还具有复杂的思维。也因此,如果人类面临生存威胁亦或是地球无法满足人类居住,我们能够研发穿越太空与探寻其他世界的技术。近几十年来,随着整个太阳系中航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空移民等计划有了猜测。移民,我们要多久?自太空时代开始以来的60多年里,空间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人类可控范围内影响长期生存几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考量建立一个永久的、可自我维持且基因多样化的外星殖民地需要多少年。然而即使在两颗星球的环境非常近似的情况下,想要弄清这样一个殖民地需要多久可以建成也需要大量建模,包括从太空时代至今的定量、定性数据以及对未来几十年的预测。作者并非从一开始就试图构建复杂的多变量模型,而是采用增量法,先输入单个关键参数为构建复杂模型的基础。这个关键参数作者选择的是计算能力,是由其自身的指数技术发展与太空探索技术并行发展的事实所决定的。顶尖的太空探索技术历来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从而实现快速处理。根据此分析的目的,计算能力将以单个微处理器中可包含的晶体管数量来衡量。这种选择的逻辑直接源于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医学研究人员与其他人并且依赖于他们收集、处理与解释大量信息所需的构思、设计、建造、测试与操作的能力,并保持越来越复杂与遥远的人类深空任务所需的新技术。在一些天体生物学家对未来系外行星任务的设想中,嵌入航天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该足够聪明并且可以做出实时决策,从而节省与地球上的科学家沟通所需的大量时间。任何对深空任务时间的估计都只是表示最早从地球发射的日期 (地月范围内),但并不包括到达既定星际目的地的实际旅行时间或首次载人着陆后建立人类殖民地的后续时间间隔。在这一点上,虽然化学动力火箭可能足以完成对火星、木星空间以及土星系统的任务,但它们固有的约5公里/秒的排气速度让它们无法满足实际星际旅行的需求。星际旅行需要先进的技术来实现,例如世代星际飞船或突破性推进系统 (例如:利用碳氮氧催化的核聚变循环作为动力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在任何情况下,构建与操作此类设计都需要比目前可知的更强的计算能力。Jonathan H. Jiang、 Philip E. Rosen与Kristen A. Fahy根据空间探索的经验数据与计算能力构建趋势开发了一个基础模型,该模型预测了从地月空间到特定的太阳系/星际目的地的载人任务最早可能的发射日期。该模型所使用的计算能力以每个微处理器的晶体管来表征,并作为深空任务范围与复杂性的关键限制因素。该分析的目标是为人类通过外星殖民成为多世界物种提供一个时间框架,以确保人类的长期生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第一批核武器的开发与部署开始,人类进入了一个“危险之窗”,直到大规模的星际移民真正实现,这个危险之窗才会安全关闭。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特定的小行星带天体以及木星与土星特定的卫星的载人航天任务可能会在21世纪末实现。在23世纪,向距离太阳系约40光年的系外行星发射载人航天器是可能的,并在24世纪末实现银河系内载人航天任务。因此,包括星际殖民在内的积极且持续的太空探索计划对于确保人类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人士是如何看待星际移民等增量思维的?2014年,冯仑宣布退出万通地产而走向人生的下半程,成为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的拥有者并思考星际移民的前景。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旨在进入后开发时代,要用媳妇比喻房产来形容“房住不炒”的逻辑。“娶媳妇是生娃的不是坐台的,如果一个媳妇又坐台又生娃,这日子就没法过了。”他在接受《搜狐财经》采访时称:做对人生与社会有增量的事情,翻译成当下的话就是要追求与推动进步。马斯克的思路是真身移民冯仑则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个思路不可行。他的计划是分身计划,就是大家拔根头发刮点唾液做成特殊的一个胶囊放在太空存着。冯仑计划提供这种商业化的服务,例如只要客户想与未来的他遇见即可将基因交给他的公司,他会在约定的时间把客户的细胞取走并放到太空保存起来,等到将来条件成熟时在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再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再造一个客户出来。这样一来,客户的真身不受影响,所以以后可能在某个星球上遇见他自己。
同样是在2014年,马斯克让自己的五个孩子从美国一所针对有天赋儿童的的顶尖私立学校辍学,并创建了一所学校名为“Ad Astra”(英文意为“to the stars”)。这所小学位于南加州洛杉矶附近,目前就读的学生一共有31个,7-14岁,大部分都是SpaceX的员工子女。2015年马斯克接受杨澜采访时曾谈及这所学校,这里没有年级的设定或划分。没有像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种概念。所有的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一起上学。有人喜欢英语或语言,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音乐。人各有志,各有所长。因此,根据他们的态度与能力来因材施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听起来挺怪,但孩子们会觉得假期太长了,他们想要回学校。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不想让学校成为流水作业,相反他觉得“让教育来迎合每个孩子的天赋与能力”更加有意义。米尔曼学校是一所专为高智商儿童开设的知名私立学校,也是马斯克的五个孩子本来就读的学校。申请人必须到指定的心理学家那里接受智商测试,IQ要达到138分以上才有可能被录取。马斯克是怎样设计未来教育的?第一,不一样的录取过程。相对于其他小学,Ad Astra的录取过程是比较激进的。在识字与算术基本水平的假设上,除了典型的面试之外,有潜力的学生会被要求参与到一系列的未来项目:包括在地球上的“社会大问题”以及“行星际伦理设计”等抽象问题。第二,不一样的课后作业。无论课堂在谈论北极的航运权还是人工智能问题,学生们会将想法带回家与家人讨论,然后带回课堂继续讨论。他们也应该课后在家里继续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与父母交流、思考问题,甚至一起设计未来机器人等项目。第三,没有那么注重STEM教育。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资优教育有一个假设:未来是与人工智能共同进退的。因此Ad Astra更侧重于人类生活的一面:包括抽象推理、战略、伦理、决策、协作等。第四,没有那么注重语言教育。许多国家教育部门都在课堂上实施了强制性的第二语言教育(例如,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但Ad Astra并没有第二语言教育。虽然很多科学研究指出学习多一种额外的语言对孩子的大脑发展与理解其他文化很有益;但马斯克的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通过开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却表明了为什么学习语言已成过去,而不是未来的需求。第五,没有那么注重手动写字。很多家长也明白到其实学习用手写字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学习过程也很混乱与很容易给小孩产生巨大压力。学生把大部分的手写时间花在电脑打字上,学习手写真的是太慢了。第六,尽量少的对视屏幕。马斯克创立了很多科技公司,但令他最惊讶的是他发现电子设备并不能在学习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坐在屏幕前使用电脑学习的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用的是Mac台式电脑,而不是平板电脑。你不能整天把孩子放在电脑屏幕前,让他们单向学习知识。他们更希望互相交流。要在让孩子们利用现有的最好的技术深入挖掘兴趣的能力上找到平衡点,即使只有一张纸也能创造的一些很好的项目。这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种想象力。最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方式来释放它,而不是用时间看屏幕、看手机、看平板电脑。马斯克完全撤销了对电子仪器与平板电脑的依赖,取而代之的是自我驱动、团队合作学习、以伦理讨论与情感发展为基础的教育。
数十亿年前火星与地球类似,有成规模的大气层、火山喷发与地壳运动,也布满了液态水,但地心逐渐冷却后地磁消失,太阳风剥夺了大部分大气与所有的液态水。如果地球只是人类旅途中的一个驿站,火星会是下一站吗?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有机会提前感受火星公民的日常,这里荒芜干旱、渺无人烟却有独特的雅丹地貌,所以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而这里独特的地貌特征又使之成了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的“火星营地”。孩子们领取火星护照就能踏上火星探索征途的第一步了,在前往火星营地的沿途要在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的伴随下离开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个绿洲敦煌。翻越当金山,经过波光潋滟的苏干湖,穿越只剩断壁残垣的石油基地,路过废弃的石油小镇,沿着“火星一号”公路走到尽头就是火星营地了。营地建设风格模拟未来人类移居火星后的生存环境,“总部大楼”与“火星舱”等设计会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能尽快进入生存挑战角色。挑战任务包括:宇航员体能测试、搜寻火星物资、生物圈设计(子任务包括:火星水样分析、火星土壤分析、水样净化装置、土壤改良、太阳能供电系统)、火星生存哲学、火箭头设计、火星着陆器测控系统、火箭原理与发射、组装火星着陆器、火箭发射与火星着陆测试。火星营地占地面积约80亩,孩子们能在其中享受全程独家太空舱住宿。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在星际移民方面也要发挥集体的作用,但在相关的教育与培训等环节也有必要以增量思维鼓励马斯克式特殊人才脱颖而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