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消失的戥子
戥子(děng zi),贵重物品和中药材的称重小杆秤,旧时的客栈、商铺、中药房都少不了的工具,现已消失30余年了。
戥子学名戥秤,是宋朝时刘承硅发明的计重衡器。戥子秤使用旧时的十六两制,和其他秆秤一样是根据“天下太平”四字共16画来确定的,其寓意不言而喻。1斤改为十两制是1959年国务院改革度量衡的文件颁布以后的事。戥子的等星一般以“钱”为单位,有的可以精确到”厘”,一厘相当于31.25毫克。可见其精准度之高,超过了西方人发明的天平秤。
戥子小巧玲珑,秤杆有的用质重性韧的象牙,有的用坚硬如铁的乌木,有的用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也有的用精工铸造的青铜。提纽(也称“毫”)一般用丝质小辮子,丝滑柔软。戥盘、戥砣一般用青铜,也有贵重的戥砣在青铜上鑲嵌金银饰品。
戥子的砣又叫”权”,杆称为”衡”,合起来便是”权衡”。 戥子称的大多是贵重物品。交易中使用黄金白银,称的人要权衡得失,心怀公正,不可贪心,心贪则祸必至。中药房称的是救命药,人命关天,药师要权衡义利,心静神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心术不正无异谋财害命。北京同仁堂就有一句古训:“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我们儿时到中药房看药师称药,药师总是把戥子高高提起,几乎与眼睛等高,戥杆水平,杆尾不翘也不低,杆尾高了拿掉一点,少了要补一撮,为的就是准确公平。
人类最早时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后来出现了早期的货币——贝壳。春秋时有了金属货币,秦朝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唐朝时有了“通宝”,宋朝时开始使用银子。银子远比铜钱贵重,除了大宗贸易可以直接使用银锭,在市面流通的都是散碎银子,所以戥子就应运而生,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称重工具了。
《15一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中描述古代人交易时写道:“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称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也写了戥子:“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可见当时使用戥子非常普遍。
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杆秤逐渐退出了计量舞台,电子小台秤的普及,让曾经风行近千年的戥子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不知道那些巨腐大贪以及出卖国家利益的精英们,是不是因为看不到戥子,就忘记了“权衡”,以致沦落到如此境地?
在市面上消失了的戥子,基本都成了小孩子的玩具,玩坏了便成了废品。当然也有高品味的戥子被有心人收藏,便成了宝贵的文物。据说,现今一杆紫檀杆的戥子价格在50万左右,象牙杆的戥子,标价竟然达到了380万元。
2023.05.15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