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莫易:匪夷所思

  偶尔看到一位主播的视频,不禁十分震惊。

  视频主播说,大集体时期,安徽凤阳县有一个小溪河公社,紧挨着小岗村的梨园公社。小溪河公社既有丘陵岗地,又有圩区低洼。地势有点高,水利条件也不行,远远比不上小岗村。其中一个生产大队组织100多号人修了3口大水库,使60%的地块得到了灌溉。到1975年的时候,这个生产队不光解决了温饱,还有了分红。年终每人能分得100多块钱。

  主播还说,这事是一名老知青告诉他的,老知青曾在小溪河公社播队劳动,1976年回城的时候,这个生产队给他结算了年终分红款120元。

  一直以来,笔者对小岗村人因吃不饱饭才搞分田单干的说辞深信不疑。

  毕竟,儿时所见背着布袋上门讨米的人几乎个个自称是遭了旱涝灾害的安徽人,以至于自小就在脑海里形成了安徽经常遭遇旱涝灾害吃不饱饭的印象。

  这些年,互联网上又广为流传着凤阳的一首民歌: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所以,才对小岗那套吃不饱饭的说法没有怀疑。

  可是,看到视频主播这一说,震惊之余,脑海里不由闪现出几个大大的问号。

  带着疑问,上网搜了搜,结果发现这样一些公开资料:

  1958年9月,凤阳县小溪河公社动员全公社十三个大队上万劳动力共同修建了位于小溪河上游的燃灯水库,直到1969年2月全面竣工,水库来水面积173平方公里,坝顶高程47.7米,最大坝高24.3米;随着提灌工程、支渠、毛细渠陆续建成,三年后已经可以灌溉到整个小溪河公社。

  "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段凤阳花鼓词,道尽了解放前饱受水患和战乱之苦的凤阳人民的辛酸生活,那时很多凤阳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乞讨。

  凤阳人的乞讨历史追溯起来非常久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被称作“乞丐皇帝”,但他也无力改变家乡的面貌,每逢灾荒之年,明王朝为了“帝王乡”的颜面会从外省调粮赈济凤阳,但到了清代和民国就不一样了,外出乞讨又重新兴起。

  新中国之后,这种面貌才真正被改变。

  1950年6月26日-7月25日,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个月,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凤阳也成为一片泽国。当看到安徽灾民为躲避洪水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报告后,毛主席泪流满面、彻夜未眠,他连续4次批示要加快治理淮河,1951年又为治淮工程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毛主席时代的治淮工程,累计投资不下200亿,完成土方76亿立方米,混凝土1000万立方米;兴建大、中型水库34座,各类水库5200余座,行洪控制工程10处,新开河道20余条,彻底控制了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结合除涝,治理了1700万亩盐碱地;建成了淠史杭等灌区,灌溉面积由50年代初期的1200万亩增长到1.1亿亩,即便是1978年大旱,灌溉面积也保证到了8800万亩。

  在治理淮河的过程中,凤阳人民疏竣淮河河道,在临淮关镇上游地区加固堤防,将防洪标准不断提高,拓宽行洪区;依据洪水的走势,凤阳县选择在淮河右岸,建设了一座关键节点工程,进洪闸,彻底杜绝了旱涝灾害的侵袭。

  凤阳县小溪河公社的燃灯水库就是治淮工程中的34座大中型水库之一。

  由治淮工程开始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安徽人民为解决吃饭问题所做出的第一次巨大努力。安徽全省的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456万吨,一跃增长到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1955年的1153万吨。但真正彻底改变安徽农村贫困面貌的,是其后的人民公社。

  比如凤阳县梅市公社白山凌生产队。

  解放前的白山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坡,羊肠小道穿村过,荒山秃岭无良田,口子一停就要饭”的穷山村,地理条件放到整个凤阳来说都是最差的,解放前42户人家中就有39户有过“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悲惨经历。解放后,白山凌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成了梅市公社白山凌生产队。

  1966年冬天,白山凌生产队的社员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的教导,由生产队长郭金香、凌万禄带领社员在庙山和棵子山之间摆开战场,筑水坝、建水库。

  没有资金自己筹,不懂技术自己学,没有测量仪器就用土办法灵活代替。最终靠着简陋的工具和无穷的干劲,筑起了高10米、宽46米、长360米的南大坝,修建成一座能蓄水60万方的水库,使全队灌溉保收面积由原来的40多亩,一下子扩大到570多亩。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白山凌生产队的社员们还掀起了积肥和改地运动,采取各种办法改良土壤,将100多亩耕性差、适耕期短、只能种水稻的马肝地,改造成了一年两季、可以种麦子的肥沃田;在55块坡度大、沙石多的山岗地上修起了梯田,种上了水稻。全队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1967年比上年增长38%,1968年增长55%,1969年增长55%,1970年更是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到1971年,白山凌生产队全年每人平均口粮达350公斤,每户平均收现金310元。

  过上丰衣足食日子的白山凌社员们开展了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曾经被用来乞讨的凤阳花鼓这一传统艺术被重新拾起,不过,70年代白山凌的凤阳花鼓词已经彻底变了样,成了人们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歌唱白山凌幸福新生活的文艺形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自从来了共产党,千年的穷窝变了样;白山岭上栽桃梨,山坡梯田稻谷香;家家户户喇叭响,北京声音遍山庄……"

  白山凌生产队社员艰苦创业的事迹被1972年2月的《人民日报》公开报道。

  问题来了,凤阳县"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的历史随着新中国治理淮河后就已彻底终结,而且,凤阳县梅市公社白山凌生产队距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只有20公里,白山凌生产队的自然条件又比小岗生产队更加恶劣,为什么白山凌生产队1971年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而小岗生产队1978年还吃不饱饭呢?

  另有资料显示,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1966年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突破300公斤(基本达到人类的热量安全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温饱线);1976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379公斤,而当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05.5公斤。

  这说明,新中国治淮工程的水利建设,让旧社会饱受水患之苦的灾荒之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千里沃野,安徽的农业发展也确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全国各地,包括安徽省广大农村地区都没有人因吃不饱饭出门乞讨,偏偏就小岗人吃不饱饭出门乞讨呢?

  尤其是,在农村的汪洋大海中,在人民公社的大道上,在热火朝天的日子里,广大农民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什么偏要将沧海一粟树为农村典型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