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八爷是用什么装备打鬼子的
“……鬼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每人4颗手榴弹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弹也所剩无几。我命令战士们准备拼刺刀。在敌人离我们30米左右时,我喊声:打,几颗手榴弹刚掷出手。轰隆轰隆的爆炸声还没有停,所有战士就端着刺刀乘着浓烟跃出战壕。杀声震天,冲入敌群。白刃格斗开始了……”
这是一位老兵的回忆,也是很多影视剧呈现的土八路们与敌战斗的场景。
日军老兵曾有一段关于八路军作战的回忆:“……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为什么八路军不更多的用枪弹作战?那是因为枪少弹少迫不得已啊!
对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来说,白刃战一直是常用和擅长的作战形式。早在大革命时期,叶挺独立团在贺胜桥战斗中突破敌阵之后,在被敌三面包围的形势之下与敌军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最终打开了通向武汉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工农红军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大量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梭镖团”。某独立营共有官兵500余人,步枪仅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有400多支。红军的对手鲜有擅长白刃战者,所以红军在白刃战中依靠坚强意志和旺盛士气就能取胜。但在长期的运动战中很难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而完善的白刃战训练。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逐渐上升后,由于刺刀不足,很多战士仍然携带大刀或长矛进行白刃战。身背大刀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经典形象。
抗战时期,陕北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大多数已经不堪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这个数据乍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刺刀虽然属于冷兵器,但其批量制造需要较高水平的机械加工工艺,刺刀驻笋及卡环需要与枪身紧密接台,因此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在铁匠铺中打造是不切实际的。在很多情况下,八路军战士在白刃战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八路军第386旅新建部队由于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红缨枪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枪身由白蜡树杆制成,韧性很好;铁制枪头末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据记载,遭到伏击的日军在这狭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既没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无法发扬火力,386旅很快就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在宽度不到100米的山梁上,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长度可以保证在与日军步兵肉搏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其次,与双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红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使用红缨枪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艺,适合主要由农民子弟组成的八路军。但如果红缨枪的木杆被刺刀斩断,那么战士立刻就会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我方的人数占优,日军相对较强的拼刺技术无从发挥。
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长生口战斗中,叶成焕的第772团布下疑阵,在白刃战中再次大破敌军,并抓获了一名被红缨枪刺伤的日军俘虏。此人心有余悸地供称:“你们的武器配备好,长剑厉害。”
在正规战基本结束后八路军主力开始分兵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他们要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与日军作战。著名的八路军拼刺英雄李仕亮的回忆中就谈到了这样一次白刃战。
1939年5月李仕亮任副排长。部队的两个连在行军途中夜宿河南滑县五龙镇。第二天凌晨滑县县城驻扎的日军100多人突袭该镇。这是他入伍后第一次与鬼子拼刺刀。练过无数次的拼刺路数虽早已熟记在心,但由于仓促迎战,准备不足,他与第一个鬼子格斗时稍显慌乱,被敌刺伤小腹后又刺进自己的右手衣袖里。李仕亮怒不可遏,大吼一声,拨开敌人刺刀,一个“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当场毙命。
这时第二个鬼子又冲上来。有了刚才的第一次,李仕亮信心倍增,两个回合下来便刺死对方。又过了几分钟,在与第三个鬼子格斗时,他对于如何应用拼刺战术已经了然于胸了。双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并寻找对方的破绽。一来二去,双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李仕亮用力往下压。鬼子拼命往上抬,试图避开刀锋。双方相持10多秒钟,都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招儿。这个当口,李仕亮抢先出招儿,反手用枪托砸在鬼子的左脸颊上。鬼子喉咙里咕噜一声,倒在地上。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李仕亮发现这个鬼子颈部的动脉血管被枪托砸断。已经死亡。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练兵纪要》中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的武艺在战场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战中取胜。尤其对于新兵来说,在白刃战训练中很熟悉的战术动作在实战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突刺”等白刃战术只有经过认真反复练习。面对敌人才可能下意识地完成出枪、突刺,防刺等一系列的动作。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白刃战中,战士往往不可能对自己的战术动作作过多的考虑,在他们头脑中闪过的只是如何尽快将对方干掉和自己如何生存下来。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各部队进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队以连排为单位活跃在敌后。分散的小部队只能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来补充自己,这样白刃战又成了一种必须的作战模式。而青纱帐这种华北地区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大便利。每年夏秋季节农作物进入生长和成熟期之后。茂密的、一人多高的庄稼可以为部队提供良好的掩护,也便于集结和撤退。作战时,敌我双方的距离基本上也就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往往在几轮射击之后马上就转入白刃战。
人民军队对于白刃战的依赖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据老八路的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通常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子弹只有20发。为了迷惑鬼子和汉奸,战士们在子弹带里全装上秸秆,装作子弹很充裕的样子。由于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训练,所以八路军在射击作战时不占优势,只有依靠刺刀来解决问题。八路军吕正操部对刺杀训练就非常重视。吕将军原是东北军的将领,对于日式刺枪术也非常了解。据该部王汝林回忆,“如果不参加作战的话,部队天天都要练刺杀,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
在实战中八路军十分重视战术配合。“拼刺刀时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一次有个鬼子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而且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儿,突然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决完其他鬼子后,我捅死了这鬼子官……在这种小规模的伏击战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据优势,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条件,自刃战甚至成为一种实战演习,由排长和老兵担任掩护,新兵进行突刺。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刺技术的进步往往很快。”
从1939年年初起,八路军总部连续发出两期整军训令。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轮训工作。整军中大部分时间是进行技术、战术训练。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领,刺杀技术的训练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度。经过数次整训之后,在抗战末期八路军指战员已经可以应付各类白刃战了。
但这种武器毕竟不能对付敌人的机枪火炮。所以随着八路军战斗次数的增多,用缴获的装备武装了自己,原始的白刃战已用的不多,但训练并未终止。
顺便说下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关于白刃战的回忆:
志愿军的装备尽管落后,但他们能把现有的武器玩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武器和美军比起来非常简陋,但他们把那些武器装备都发挥到了极限的战斗力。他说子弹有限,他们就把敌人放得很近了再打,等到敌人冲的特别近了就冲出去拼刺刀。美国鬼子和南朝鲜棒子特别怕拼刺刀, 直接丢枪就跑 。往往是一次反冲锋就能把敌人吓退老远。他开玩笑似的说,他的三八大盖前的刺刀经常嘟着美国鬼子的屁股跑。等到快刺到的时候,美国人就会跪下来,他们的刺刀就会瞬间停在他们身前。美国人手里有枪,为什么怕还刺刀?他说,到白刃战的时候,双方的人搅在一起。每个人都十分紧张,完全依赖火力和后勤的美国鬼子就更紧张。
文/据铁血社区会员火烧棍子等文字综合整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