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首重“一带”
2016年6月,草根陈劲松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方法(追溯以往模式)》中,谈了“一带一路”的重点在“一带”。
2017年3月28日,草根陈劲松在拙文《美国的局》中,再次强调,“一带一路”,以“一带”为主。
2017年3月28日,梅新育,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客座教授,发布文章《“一带一路”,首重“一路”》,文中从市场空间、成本、效率、安全等方面,论证首重“一路”的观点。草根陈劲松不认同,特意撰写此文回应。
梅新育只从历史和当下的状况、数据,来评判“一带”与“一路”,却基本上不谈及未来构想。梅新育只从经济层面进行论证,是把“一带一路”降格为一项国际贸易政策、经济政策来看待。显然,梅新育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成败攸关国家兴衰,并且还是跨国、跨洲的国际经济战略。其根本在经济层面,但其成败却直接影响到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等诸多方面。
探讨国际战略,只看看当下,而不论未来,只看某方面问题,却忽视如下各重大层面,难免一叶障目。
1、文化层面
文化的开放性,对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极为重要。一种文化,在发展到成熟期之后,就会进入衰退期(僵化阶段),进而禁锢社会的发展脚步。此时,必须吸收借鉴外部文化,去芜存菁,使原有文化获得新的活力,进入新的萌芽期、成长期,参见草根陈劲松拙文《文化发展阶段划分》。汉朝、唐朝的鼎盛,就充分得益于对外开放;宋明理学的僵化,禁锢了中国的思想,明清的闭关锁国,让中国错失了追随、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进而导致中国的落后,和挨打百年。
文化的吸收有赖于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必然依托于人的交流,而且必须是两方民众高频次、长时间、深入广泛的参与。
就陆路、海路、空路三种客运交通方式而言,空中运量小且昂贵,海路绕远、速度慢、浪费时间,只有陆路交通(汽车、火车),运量最大、时间最短、费用便宜——最适合民间高频次、长时间、深入广泛的交流。
故此,中国通过输出高铁,打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有利于吸收外部有益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2、经济层面
(1)效率高、覆盖面广
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新开通的高铁线路,从伦敦到义乌,只需要18天,走海路则要60天。孰优孰劣,一看即知。
从中国向西到欧洲,走海路到许多国家,路途远很多,不少是内陆国家,无法通航。比如白俄罗斯,走陆路,只要穿过俄罗斯就到;走海路,则要经过南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再从德国、波兰、立陶宛做转口贸易,路程远了数倍。
高铁能够覆盖所有国家,海运只能覆盖沿海国家。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城市工厂也都在陆地上。公路、汽车、火车等陆路交通,能对陆地实现网络化覆盖,且运量大、速度快、费用便宜,长途短途皆适宜,运载多少都随意。比如铁路运输,也能对欧亚大陆进行网络化覆盖。海路运输就无法做到,只能围绕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深入内陆还得转陆上运输。
至于中欧之间,高铁货运成本高于海运成本的问题,高铁节约2/3的时间,就能对冲成本了;未来开通高铁线路多了,成本或许也会下降。
(2)货运量有大幅提升空间
当下中欧高铁货运量低,是由于只有一条线路,即经俄罗斯进入欧洲的北线。经中东、北非的中线、南线,都没有打通。同时北线刚刚开始运营,货运量自然较低。今后,中线、南线高铁重载线路开通后,增加发车频次,货运量自然暴增。
甚至,在建完东西走向的三条横线后,还可以建设南北走向的三条纵线,形成“三横三纵”格局。
参见《一带高铁“三横三纵”网》。
(3)大幅提升中国出口总量
①“一带”能实现中国对欧洲出口增长一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6年,中国对欧盟、美国的出口额分别为22369亿元、25415亿元,两者总额差距较小。但是,同期欧盟与美国的人口总量分别为5.74、3.23亿,中国对欧盟、美国的人均出口额,分别为3897元、7868元。可见,以人均计,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只有中国对美国的一半,即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且2014年时,已是如此。
海上贸易,中国与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已进行了近40年,可如此长时间,也无法拉平中国对欧美的人均出口额,就说明两点:
A、中国对欧洲、中东地区的海路贸易,增长空间有限。《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2年-2016年,中国对外出口额,分别为12.9、13.7、14.4、14.1、13.8万亿元,增长率依次为6.01%、4.92% 、-1.89%、-1.92%,幅度窄小;其中,对欧盟的出口,环比2015年,只增长1.3%,就是证明。
B、进而可知,通过海上贸易,中国无法获得对欧盟出口的一倍增长空间。
②“一带”能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
不同国家间的贸易,是有国家政策管制的,如进出口准许限制、关税高低等,即贸易壁垒,并非完全自由。经济一体化,是将不同国家间的外部贸易转化成了内部贸易,商品可以任意以流通,没有贸易壁垒。实现经济一体化后,不同国家间市场,就如一个国家内部市场一样。因此,经济一体化,会带来国家间的贸易飞速增长。以欧洲、中东、西亚、印度、非洲的巨大市场,可知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对中国这样的出口型经济体,带来的经济增长有多大。
但是,近40年的中欧海上贸易,也并未能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可见,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无法实现此目标的。要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只有实施以高铁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4)经济资源战略安全
由于中国人均资源低,又是世界工厂大量对外出口商品,所以,中国对中东、非洲、印度等地区国家,有着庞大的石油、铁矿石等经济基础资源的进口需求,对外进口依存度较大,其中,铜、铁矿石在2013年达到37%、36%,原油在2015年就超过了60%。
由于陆路没有贯通欧亚非大陆,近20年来,主要依靠海运运回国内。但主要航道、必经的海峡,都在美国军队的掌控之下,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中东阿拉伯国家主要的石油出口通道——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等,参见草根陈劲松《战略争锋(12):美国实践的争霸理论》。一旦美军掐断这些必经海峡,中国的经济必受严重打击,比如石油。这也是最近多年来,中国努力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建航母、加大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原因。
故此,从经济资源的战略安全上考虑,中国必须通过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以高铁建设为主体,打造联通中国与欧洲的铁路、公路、管道交通体系,打通欧亚大陆,从而降低对海路运输的依赖,提升国家经济资源的战略安全性。
总之,从经济层面的效率、未来货运量、未来出口新增利益、经济资源战略性安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等各方面来看,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要优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以,“一路一带”战略,必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重点。当然,难度也大得多。
3、金融层面
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经快40年,但美元霸权依旧,中国依然受美元霸权的剥削。
中国资源少,维持工业生产,需要进口大量石油、铁矿石、铜、大豆等大宗商品。而国际大宗商品、和其他贸易,大多以美元计价结算。所以,中国想进口,必须先有美元。这就必须向美国大量出口廉价货物(美国趁机压价),美国就只需印钞票。然后,中国换取的美元,除了用于进口以外,剩余部分,则拿去买了美国的国债。这就是近40年来中美两国的贸易循环。
但美国极可能赖账——这些年来,美国进行了量化宽松,超发巨多货币,中国持有的美元、美债跟着贬值,这是变相的赖账,极可能是美国的主要赖账手段;有美国官员声称不打算偿还对中国的债务;2013年10月16日夜,美国迪士尼旗下ABC电视的一档“儿童圆桌会议”节目中,针对“美国欠中国1.6万亿债务,还不起怎么办”的问题,一名6岁儿童给美国政府的建议是:“到世界的另一头,杀死所有中国人”。可见,美国官方民间对赖账是有共识的。
结果就是,中国人,人财两空。数亿中国人付出30多年的艰辛劳动,自然资源耗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代价后,人财两空。
世界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上述美元霸权的剥削,如欧洲、俄罗斯等,都有动力破除美元霸权。
美元的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地位,是美元霸权剥削全球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美元的涨跌周期律:即美国开启弱势美元政策,在美元汇率降低时,大量发行美元并流入目标国家地区,推高当地的楼市、股市和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数年后,美国开启强势美元政策,通过持续加息等推高美元汇率,海外美元资本抛售目标国资产、赚取巨额利润,之后回流美国,同时,目标国资产泡沫破灭,多年积累财富被洗劫一空,甚至爆发严重经济危机,日本失去的20年和东南亚经济危机,都是如此造成的。详见草根陈劲松博文《战略争锋(15):一本万利的美元战略》、《战略争锋(15):巧取豪夺的经济战略》。
因此,中国必须通过贯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幅提高与途经西亚、中东、海湾国家的经济贸易总量,以便为双边货币互换,为以双边货币或人民币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打下经济基础,从而撇开美元——如此,中国进口所需的石油等大宗商品,就不需要用美元支付,从而降低对美元的需求,进而大幅减少被美元霸权剥削。
以往,美国是最大石油进口大国,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国际油价以美元计价无可厚非。当下,经过奥巴马时期的页岩油革命,美国的石油进口需求下滑,未来,美国还将实现对外出口能源,挤占石油出口国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因此,中国或可推动世界能源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如此,可以避免其他国家被美元霸权剥削。
4、政治军事层面
(1)国际层面
通过实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输出中国高铁,贯通中国、中亚、西亚、中东、欧洲,促成广泛深入的经济贸易交往,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同时达成两个目的:削弱美元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削弱美元霸权;削弱沿途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重点为中东,其次欧洲。通过削弱美元霸权,大幅降低美国的收入(国内矛盾会更突显),进而削弱美国军事力量(资金支持减少),从而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即削弱美国的军事霸权和政治霸权。最后,将美国挤出中东海湾地区,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将美国从欧亚非大陆挤出去,彻底破除美国霸权。
这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法贯通欧亚大陆,无法实现欧亚大陆一体化,是不具备上述作用的。
建设一带高铁,将美国挤出中东,存在一个挤出与建设的先后问题,可能得分不同国家的具体状况决定,其国政权稳定、受美国胁迫少自主性强、对一带兴趣大,可以先建设、后挤出,否则,先挤出、后建设。
(2)国内层面
一是,中国境内的内外资工厂,正在向拉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区转移,美国再工业化和大幅减税吸引制造业回流,导致中国失业人口增长。
二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机器换人遍地开花,必然导致中国产生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小米CEO雷军说“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社会50%以上的工作岗位”。
参见草根陈劲松博文《人工智能转化资本主义危机、开创美丽新世界》、《资本家正在疯狂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
因此,为化解内部矛盾的加剧,和社会稳定,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出口增长方式,以阻止失业人口增加。
参见《自动化、就业、一带战略图》。
但是,在传统的海路运输方式下,对外出口增长缓慢,对欧盟的一倍的增长空间也无法获得。所以,中国必须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欧亚大陆、欧亚非大陆经济一体化。高铁建设本身就能增加就业,贯通欧亚大非陆后,以欧洲、中东、印度、非洲的体量,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出口增长和就业上升。
到那时,美元霸权被削弱,美国政治军事影响力被挤出中东北非,中国的国力全面赶超美国,南海、东海、藏独、疆独等问题,将自动消解。
过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的运输,主要依赖海路,已进行了30多年。本质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以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已。
如果说,现阶段开始,中国政府将“一带一路”的重点转向“一路”,那必然是因为美国搞破坏、搅乱了中东,不得已而为之。未来中东形势好转,必然还是要回归初衷:“一带一路”以“一带”为重点。
说明:此文上午刚刚写完,还没投稿,下午就看到梅新育发布的《从中国古代外贸的三次飞跃到现代“一带一路”》,文中补充了文化部分,令人郁闷哪。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